金亚科技:“蛇吞象”式收购自酿苦果 哈佛国际亏损拖累业绩

  •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 关键字:金亚科技,哈佛国际
  • 发布时间:2013-03-12 13:11

  2011年,金亚科技(300028)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拟通过全资子公司金亚科技(香港)有限公司要约收购哈佛国际。一石激起千层浪,公司此举被市场喻为“创业板海外并购第一案”,公司也因此收获了无数赞美。

  然而仅事隔一年,金亚科技“蛇吞象”式收购的负面效果已开始显现。金亚科技于日前发布的2012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29.17%。其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合并哈佛国际2012年下半年报表形成亏损约940万元。”

  事实上,早在金亚科技收购哈佛国际前,哈佛国际的业绩增长已出现了疲态——2009财年亏损,2010和2011财年虽然实现盈利,但盈利却处于下滑。由于欧洲经济危机影响深远,哈佛国际亏损仍在不断扩大之中,这无疑为金亚科技未来业绩埋下了一个大大的地雷。

  海外并购埋下业绩地雷

  金亚科技日前公布的2012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85亿元,同比增长125.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48.12万元,同比下滑29.17%。

  记者发现,2011年金亚科技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12.12%。因此,这已是公司连续两年业绩出现下降。

  对于2012年业绩下滑的原因,公司归结为“收购哈佛国际支付收购中介费用1613.26万元,占去年同期净利润的34.13%;合并哈佛国际2012年下半年报表形成亏损约940万元,哈佛国际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收购整合期带来的成本增加及欧洲经济危机造成营收下降。”

  2011年,金亚科技高调宣布将斥资2.29亿元收购英国老牌企业哈佛国际100%股权。由于哈佛国际2011财年(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营业收入612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6.08亿元),而金亚科技2010年度营业收入2.12亿元,仅为收购标的的三分之一,因此这项收购是不折不扣的“蛇吞象”。

  相关资料显示,哈佛国际成立于1963年,是英国一家老牌电子消费品代理商,主营产品包括机顶盒及苹果产品附件,为Argos、Tesco等知名连锁卖场供货,其主要业务分布在英国和澳大利亚。金亚科技收购哈佛国际意在“借船出海”——依托哈佛国际的渠道和品牌优势,将公司的数字机顶盒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外市场。

  然而,在公司愿景尚未完全实现的时候,显示出来的却是公司“蛇吞象”的收购带来了不可回避的负面效果。随着哈佛国际经营的持续恶化,金亚科技的业绩受到了拖累。

  记者了解到,在金亚科技收购哈佛国际前,该公司业绩已呈现出巨剧波动的态势。2009财年因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消费电子品市场大幅萎缩,哈佛国际亏损920万英镑;2010和2011财年则分别实现经营利润120万英镑和90万英镑。而2012年4-6月,哈佛国际实现营业收入5800万元,亏损2898.4万元。

  对于金亚科技业绩受哈佛国际拖累,公司董秘李代伟对本刊记者表示,“公司在完成收购后,从市场调研、产品规划、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及人员优化等方面逐步实施与哈佛国际的整合,放弃了哈佛国际部分不适应市场和公司产业链发展的业务,优化哈佛国际各项成本费用开支,积极应对市场形势的变化,这对哈佛国际的业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加之欧债危机及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致使哈佛国际的主营业务在短期内受到较大影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来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率达到50%以上。金亚科技海外并购固然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但是否一定成功目前还不好说,国内外企业运营环境的差异极易造成水土不服,而哈佛国际受欧债危机的影响也还较为深远。”

  资产负债率节节攀升

  除花费2.3亿元溢价收购哈佛国际外,金亚科技还拟在“物联网”上大做文章。而这些举动无疑都造成了公司资金链的一再紧张。

  金亚科技公告显示,受全国各省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整合影响,公司IPO募投项目——四川资阳市数字电视建设项目和辽宁朝阳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项目未能实施,公司于201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终止议案,并决定将上述两个项目的募集资金变更用于公司基于“三网融合”的“物联网”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7亿元,拟变更募集资金出资6230.65万元,后期6.38亿元在5年内逐步投入,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金亚科技资产负债率呈逐步上升趋势,2010年、2011年,以及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3.55%、18.07%和37.23%。而公司也早早的将触角伸向了再融资——2012年6月5日公司召开第二届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非公开发行债券的议案》,公司拟发行不超过2.8亿元的公司债券,该申请日前刚刚获得证监会核准批复。

  从目前公司对资金渴求程度来看,2.8亿的公司债仅仅是杯水车薪,虽然李代伟表示,“公司除了发行公司债外,暂无其他融资计划。根据测算,公司的资金及银行授信等基本能满足目前的建设项目资金需求。”但是通过银行借款,无疑又将增加财务费用,对公司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金亚科技自2009年10月上市以来,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公司已换了三任董秘,特别是2012年5月和8月,公司财务总监乔雨和董秘徐丽杰在短时间内相继离职,似乎还说明了金亚科技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记者同时还留意到,早在金亚科技上市前,已有号称上市公司“财务杀手”的专家夏草对公司收入、毛利、回款、折旧等方面提出过质疑,并指出公司在创新的销售模式下蕴藏极大的经营风险。而随着金亚科技上市时间的逐步推移,这些风险或将一一显现出来。

  本刊记者 赵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