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 lab:纸媒的逃离?
- 来源:市场周刊•汽车公社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Auto lab,纸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4-29 14:11
赵奕离开传统媒体做自媒体“Auto lab”,是纸媒人才流失的个案,也是移动互联网蚕食传统媒体的侧面。他率先去开垦新大陆,实际上也在逃离一场纸媒的灾难。
2013年3月26日,Auto lab(以下简称AL)在微信公共平台上发了第一条微信,内容是中间有一张车图的二维码--AL从这天正式开始了它的自媒体征途。AL与普通的微信公共账号没有区别:一条附图的主推文章加附文。这个看似简单的自媒体,倾注了创办人赵奕无数的心血。推送什么内容,经过了细致的考量,什么时间推送,有着严格的规定,认真度不亚于“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只不过,赵奕的性格比较内敛,听他讲述AL的故事,并没有惊涛骇浪的激情。但是,“下海”做自媒体AL是他人生一次真正的蹦极--他并非天生不怕蹦极。
Auto lab是G点?
AL起源于赵奕与老同事的一个约定,他答应对方开通微信公共平台,“这个约定,伴随我度过了2013年,它就算没有让我茶饭不思,也起码让我绞尽脑汁。”现任《东方企业家》杂志社主笔的赵奕,长得相当帅气,是曾经的一财第一帅哥,新的Title是AL汽车线下沙龙召集人。经过十几年的新闻采访训练,他思路清晰,语速克制,性格谦和。
除了AL,赵奕的创业还包括另一项重头戏--一场隔周举办的沙龙聚会,邀请的是汽车行业相关的专家。这个沙龙,赵奕借鉴的是TED。TED是美国一家著名的大型非盈利“沙龙”,邀请世界上顶尖的思想领袖与实干家来分享他们最热衷从事的事业,赢得了“超级大脑SPA”和“四日游未来”的赞誉。
赵奕做AL和沙龙的关键词是分享和互动,体现了互联网重视互动体验的传播方式。确定了AL线上的内容定位和AL线下沙龙之后,近一年的时间他忙碌于为AL寻找和策划选题,及寻找下一期沙龙的主讲人。“沙龙刚开始办时,每一把椅子都是我搬过来的。”
如今,AL已经满周年,连赵奕在内有3名员工,线上粉丝数24000多人,每次的线下活动大约能召集到50人左右。AL的推送时间是下午6点,“我们就是希望他们能在下班路上看看。”
在AL上发什么内容,这一点赵奕想了很久。从硬件的角度看古老的汽车业,赵奕觉得没有什么新意,有意思的是加入互联网之后的汽车业。比如没有实体店在网上卖车的特斯拉,是汽车业的营销模式被互联网颠覆了,他想做的内容是汽车与互联网相关的新东西。于是,关于“AL是什么。”赵奕这样回答:“AutoLab在汽车、线下活动、互联网、服务这个交叉地带,你可以叫它G点吧。”
当Auto lab焦虑时
AL上的内容丰富多样,有采访大佬、行业分析、关注热点等,比如日内瓦车展、Carplay。为了符合互联网的阅读口味,AL的文字和选题形式活泼,近期聊到了时下热门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标题是:《周末福利哦!<来自星星的你>豪车,你买得起吗?》“叔可忍嫂不可忍”地介绍了《来自星星的你》中的8辆重磅奔驰车,用“小编被剧组的豪车震惊坏了好么,奔驰你太慷慨了。”这样活泼顽皮的文字,介绍了各辆车的价格、动力性能等。
为了配合AL内容的发布和召集线下沙龙的分享者,他还在微信里建了群,召集业内人士发起话题,头脑风暴。他会时不时地在群里发起话题,近期的话题是很热的“开放股比”。之后他会把认为有价值的群里“大咖”的话分享在AL上,达到集思广益、百家争鸣的效果。
线下沙龙也可以为AL提供内容,他会把沙龙主讲人分享的内容提炼好,发表在AL上。同时,线上也为线下提供宣传窗口,或告知地址:“如同2013年一样,我们会继续在北京西路7号(靠近西藏中路)KOKUYO展厅来举行活动;我们定在每周二晚上7点半;我们的形式以分享和提问为主。”或预告“明天,AL线下沙龙19期开讲!”沙龙话题他一般会在微信群里先预聊、炒热。
有时候,他也在AL上坦露焦虑:“现场的体验好不好。讲者讲得爽吗,听者能听到干货吗,流程控制得得当吗,大家玩得开心吗。”需要耐心的时候,他就启动“赵氏疗伤法”,“我有四个治疗焦虑的方式:跑步,开车时听歌剧,洗澡时听郭德纲,写字。它们像电熨斗一样,轮番熨烫神经,让它们平复下来。日子就在平复焦虑、焦虑平复的震荡中过来。”全新的环境,全新的挑战,赵奕的焦虑也是自媒体创业“前路迷茫”的集体焦虑。
从纸媒转战互联网做自媒体,可以看出他渴望新挑战;举办沙龙和微信讨论群,可以看出他希望讨论有火花的碰撞和激烈的氛围。与此同时,他却有着非常温和的性格,言谈从不过激,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或许,这样的性格才适合做一场能出干货的论坛召集人和主持人。
纸媒必死?
至于盈利问题,他说他没有想太多,“没有盈利模式,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朴素的理想主义情怀。确实,才1岁的AL还太年轻,“我们现在就是先把服务做好,将来应该没什么问题。”或找投资人,或实行会员制,赵奕深信只要“产品”够好不愁“卖”不出去。
实际上,赵奕们抛弃纸媒转战互联网的背后,整个大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及各类上网设备价格的平民化,人手一只指日可待,那么在网络上阅读就会成为生活习惯。而互联网对写作者来说,也有着更好的体验,从赵奕的角度来说就是:“做过传统媒体的人都知道‘开天窗’是怎么回事,就是到了结版时间,版面还空着,没有内容填充。但新媒体就没有这个问题,内容有了,才会有相应的版面。这算是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先进的一个方面。”显然,没有形式压力,内容先导会让写作者有更方便、更自然、更自由的写作体验。
一方面是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对写作者来说更好的写作体验,再加上更深层次的互联网的盈利模式的成熟,互联网干掉纸媒并非不可能。阅读习惯和好的写作体验还不足以让纸媒担心,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将来站队互联网能赚更多的钱。利益驱动会诞生一个行业,利益枯竭会让一个行业消亡。纸媒从去年开始叫苦不迭的原因就是广告量的减少。广告的转移意味着内容消费者的转移。广告是纸媒的饭碗,当这口碗不再有饭,纸媒萎缩是迟早的事。加上互联网从阅读习惯和写作体验双重夹击纸媒的内容提供者和内容购买者,结果只能是人走茶凉。失去人气,纸媒就会像旧时的茶馆一样消失。如网上专家断言:“纸媒之死,先知先觉者最早弃船,遗老遗少等着陪葬,这也是规律之一。”并非空穴来风。
在本刊摄影记者给他拍照片时,他毫不犹豫地以撕破报纸的造型上镜,传达“纸媒必死”的态度。开始做了就没有回头路,“跳下去了,感觉也没那么可怕。”蹦完之后的路,就像他的微信个性签名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魏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