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灵魂还是用生命耍酷?

  海派摩托车文化追求形式,重视“回头率”,却忽视精神内核,这一点,小B看得很清楚。“到最后只是比个皮衣比个裤子。”

  怕堵,有宝马不开,开摩托车上下班,像是一个讽刺。更像讽刺的是,有一天他被一个骑大排量走私摩托车的交警抓住了,交警平常就玩车,一眼看出来他开的是走私车。简直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细节。

  分分钟没命

  从他房间的布置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在生活中有着设计自觉的人并且不爱走常规路线。茶几是父辈结婚时用的衣柜,玄关处摆了一台巨大的麋鹿雕塑。电视机旁边,有一个从日本淘来的骷髅头。靠墙立着的一张MJ素描画像很夺人眼球,画中的MJ,留着长卷发,刘海处挂下一绺卷曲的头发,下眼线描得特别黑,眼神脆弱。对了,是他画的。整个房间的摆设充满艺术感。

  不爱走常规路线也是他平时爱开摩托车的原因,“摩托车有劲,这条路不通走那条路,汽车是永远都那样走,每天开同一条路,非常没劲。”不安分的他兴趣爱好绝不仅是开摩托车,滑板、足球、打拳、跑步,他都很擅长,是一枚健康运动男啊,黝黑型。好吧,还会画画。文艺健康运动男的正经工作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

  对小B来说,开摩托车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抗争上海的交通,为此,他买了一辆自己喜欢的雅马哈摩托车开了起来,“不贵,就几万”,很符合白羊座的直肠子性格。

  但是当很多人标榜“汽车承载身体,摩托车承载灵魂”时,他却很难理解。因为在中国的马路上摩托车并不自由奔放。

  在马路上,所有人的眼里只有四个轮子的轿车,轿车才是马路上的白种人,摩托车是劣等人种。刚从摩托车爱好者的朝圣地英国蔓岛回来,回到现实的他,简直觉得两者的差距是触目惊心的。是的,小B代表上海有钱有闲的阶层。他们热衷于出国游玩,见识多了,把上海对标欧洲,对上海的缺点便会看得格外清晰。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但中国只是发展中国家。

  比较过了,他就很想问一句,在上海开摩托车真有这么爽吗?难道不是可怕的事很多吗?包括分分钟飞走的窨井盖、分分钟被大车像蚂蚁一样踩死、车流中乱入时溅到脑后的唾沫星子、交警的黄牌问候、十四万的天价摩托车牌照,以及分分钟被砍断锁链潇洒牵走,更随时伴随着“万一谁开一下车门,我命都要没了。”的惊险。真的能承载灵魂吗?你确定不是在用生命耍酷?小B有这么些天问,总结起来简直是所有在中国开摩托车人的悲痛史,也没人能回答他。

  这也是一种对中国没有原创街头文化的痛心疾首。“中国没有自己的东西”。因为中国没有“街头”。街头文化是一种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这种文化的培养,首先需要固定的空地,中国不缺爱玩的年轻人,缺的是大环境,城市规划。这里回归到一个问题,中国城市规划的权力是掌握在为了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活得更快乐的人手里,还是掌握在开发商的手里。“去国外一看,别人环境太好了,自行车摩托车都是一台车,会给你足够安全距离。”

  在这样不容乐观的社区环境里,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怎么躲交警,什么路没人查。”好狼狈。

  相爱相杀

  在摩托车文化的形成上,可以说,他是上海的一个“损友”。在他内心,对上海是相爱相杀的。一方面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融入在上海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对上海的缺点也看得最清楚,最感同身受。效仿欧洲,上海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摩托车文化。但是,过程中,海派摩托车文化追求形式,重视“回头率”,却忽视精神内核,这一点,小B看得很清楚。“到最后只是比个皮衣比个裤子。”有一点山寨版摩托车文化的意思。演绎到最后,哈雷文化成了,从田子坊开到新天地,哪里人多往哪里开。像是一场演出,而不是兴趣爱好。这与小B的想法不同,他认为,哈雷文化是很个人的事。“我反而很怕被别人知道,怕被偷。”

  最主要的还是,他认为开摩托车并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只要会开,买得起车,都能开。”在国外哈雷很普通,欧洲路上到处都是。“他希望玩摩托车的小伙伴稍微低调一点。”哈雷在中国开太招摇。“

  撇开那些纷乱的外象,他认为真正的摩托车文化是享受飙车的自由,需要在开车速度很大的前提之下,”在曼岛,能开到320码,从你身边经过,只能看到一个影。“在上海嘛,简直像是在做梦,”平均只能开到七、八十码。“

  不过,他也算是找到了开摩托车的乐趣,穿梭在拥堵的车流中,他就像北京马路边那辆著名的一骑绝尘的飞鸽牌自行车。”在车流里穿,我是很爽的,穿完后我会怕,万一有人开门、变道,我命都没了。“一脸无辜。

  事实上,相爱相杀恰恰是上海人自身批判精神的体现,自我的内省。在小乡村小县城,不会有人在茶余饭后痛心疾首地控诉,前面的车变道没打双向灯、胡乱加塞、随便在路上打开车门吐痰。因为自己做了不觉得可耻,别人做了也就不会纠正,也就没有了改进的可能。只有意识到路上司机的不文明行为,才有改进的可能性。

  上海人对上海的批评很多时候是不留情面的。上海人有对标国际大都市的自觉,有文明的需求,认可道德的价值,遵守规则。上海的媒体也是很有批判精神的,经过长期的呼吁,上海的排队习惯出来了。上海的马路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

  文/林淑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