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养儿记
- 来源:37°女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儿童教育,人格缺陷,童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0 09:49
冯丽丽还能清楚地记得那个晚上。那一天,丈夫出差,她到城里处理事情,8岁的女儿生病,独自一人留在乡下家中。冯丽丽赶回家时,发现蚊帐已经放下,被子铺好了,甚至连尿盆也“到位”了。女儿天天还给她准备了馒头、小米粥和炒菜花。冯丽丽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要知道,两个月前,他们住在北京城里时,天天还是一个“问题儿童”。
到乡下去
2007年秋天,天天该上小学了。可开学第一天放学后,天天的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一直说不敢上学。原来,女儿不习惯小学“有规矩”的生活。比如,老师要学生不能剩饭,上课不能东张西望等,否则就要被惩罚。天天接受不了。勉强坚持了10多天,女儿的恐惧愈演愈烈,无奈之下,他们为女儿办理了退学手续。
退学后,天天“症状”加剧,晚上常常做噩梦,做事总是退缩,还将“我好失败”当作口头禅。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女儿的情况却丝毫不见好转。
一个偶然的机会,天天爸爸认识了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乔艳坤。她给天天开出了“药方”:到乡下去生活。这个提议打动了冯丽丽夫妇。
到乡下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天天学着做饭,培养生活能力。“孩子生活能力越强,自信心就会越强,将来驾驭环境的能力也越强。”乔艳坤这样告诉他们。
天天一开始很抵触,他们并不强硬坚持。一天中午,他们打算用烧柴的大灶做饭。天天的兴趣来了,她守在一边看生火,后来还主动要求:“我来加柴吧。”那天吃到自己烧火做的饭,天天开心了好一阵。
此后几天,他们引导天天独自去菜市场买菜、买豆腐,还鼓励她动手包包子。当房东大妈对天天包的包子赞不绝口时,天天做饭的兴趣更浓了。
有一天中午,冯丽丽正忙着其他事,天天主动提出:“妈妈,中午我来做饭。”这个8岁的女孩儿给妈妈做了米饭、炒了菠菜。冯丽丽觉得,天天的自信心回来了。
天天养了很多小动物,大黑狗、兔子、小鸡和小鸭。慢慢地,冯丽丽发现女儿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乔艳坤说,在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天天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力量。
后来,天天又养了一只小羊。在放羊的过程中,天天对各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央求爸爸进城的时候给她买了一本关于野生植物的书,并在爸爸的帮助下很快读完了。每次冯丽丽和女儿一块儿出门的时候,女儿总能给她讲出各种野生植物的名字。
爱童年未得到爱的自己
以前天天要出门,冯丽丽总是跟在后面,看着女儿玩。“这影响孩子的独立能力。”乔艳坤几次和冯丽丽说。冯丽丽也明白,可就是放心不下。
冯丽丽的焦虑从14岁就开始了。那年,她父亲所在的水泥厂发生爆炸,父亲遇难。母亲成天哭,以至于冯丽丽也跟着哭。母亲的这种焦虑,延续到冯丽丽身上,而冯丽丽又将焦虑的情绪,传染给了天天。
邻居家的小男孩儿,和天天差不多大,两个孩子一会儿玩一会儿闹别扭。对此,冯丽丽很担心。直到有一天,天天告诉她:“妈妈,以前我不会跟小朋友打交道,跟谁都玩不好。我现在可有办法了。我平时就观察小朋友们是怎么跟人打交道的。我想让东东跟我好,我就对他好,有什么事我都帮他,向着他,他就把我当朋友了。”
一天,天天端粥时不慎烫到了脚,冯丽丽流着泪处理了天天的烫伤。乔艳坤目睹了全过程,她告诉冯丽丽:“那时那刻,你是在爱童年未得到爱的自己,而不是孩子。”果然,冯丽丽在儿时遇到过同样的事情,母亲在她烫伤后,对她严加斥责。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父母自身的人格缺陷。
让出空间,自己成长
短短几个月内,8岁的天天,学会了诸多本领——会养各种小动物,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学会了辨别植物,很多植物她都能叫上名,甚至还能说出其功效;学会了交朋友;学会种蔬菜、垒墙;会包包子、饺子,甚至做鱼和红烧肉……
“我觉得她学到的最重要的本领,就是独自应对困难。”冯丽丽这样评价女儿在乡下的表现,她也逐渐明白乔艳坤和她说过的:“天天本来是棵小树,是你们两棵大树使劲给她遮风雨,也遮住了阳光,她才没有长壮。父母让出了空间,孩子才开始自己成长。”
突然有一天,天天对妈妈说:“我要上学,要和小朋友一起读书一起玩。”
在一所特色儿童教育学校读了3年后,天天又主动提出上普通小学。最终,她考取了一所公立小学,正式成为一名五年级学生。两个月后,天天竞选当上班长,并成为大队长。
今年小升初,天天顺利通过了北京市朝阳区一所重点初中的考试。
冯丽丽这时发现,女儿已经成长为一个充满力量的孩子。
郭建光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