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痛,是你忙碌一天又活着挤出公交挤出地铁,发现你还要忍饿买菜、择菜、做饭——下馆子,太贵,心疼;皱着眉头做饭,负面情绪陡增,肝疼。
这正是方便菜的商业模式初衷:线上订单,线下送货,为你提供半成品净菜组合,剩下的事就是热一热、炒一炒,15分钟内开饭。
路边摊吃出商机
陈文、任牧、黄炽威是“青年菜君”的3位创始人,2004年大学毕业后,一直漂在北京。几乎每一个“北漂”都有这样的经历:忍饥挨饿回到出租屋,爸妈打来电话叮嘱,别在外面乱吃东西,晚饭吃好点儿。爽快答应,可放下电话,还是去了路边摊。这一痛点,让3位好兄弟看到商机,他们辞去工作,走上创业之路。
3个创始人谁都没做过生鲜,只能按照各自优势分工:黄炽威负责生产、店面销售;陈文负责渠道;任牧则负责营销。他们又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菜品研发的韩笑,专业是会计,可她出身厨师世家,七八岁时就已经学会做菜,人生的梦想是开一个私房菜馆。商务拓展的邓佳慰是一位大学化学老师,研究方向是锂电池。想做点儿实事的她,在微信上看到“青年菜君”后,收拾了行李从河南来到北京。
从扔菜开始
80后创业总有些破釜沉舟的气势。3位创始人把所有的积蓄都掏出来,放到一起就开始干事。最初,他们每天跑菜市场、逛超市,看市场行情。任牧住在南三环,每天都会去业内知名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拿着小本记下各种菜的价格。跟踪了一个星期,他们发现:蔬菜的利润空间几乎在100%,批发市场一块钱的菜,超市卖两块,小区菜市场可能就卖两块三、两块四,甚至更贵。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工,又会溢价。
团队中,陈文住在北京回龙观地铁站的旁边,那里人流密集,周边住着上百万“北漂”,而且有一个天然优势:地铁站只有一个出口。为了论证可行性,3个人蹲在地铁站口,连续数了好几天的人头,最终慎重地选了一个6平方米的门面。
2014年1月,“青年菜君”成立,3月3日,第一家店面在北京地铁回龙观站开业。“开业那天,他们一共准备了200份菜,只卖出100份,扔了一半。扔菜时,大家的心在滴血。”
很快,3个人发现一个致命问题:在食材加工环节,3个人都不专业。普通的切配工月薪2000~3000,王牌的切配师傅月薪要5000~6000。几个人一合计,觉得这个钱还是不能省,索性请来了五星级酒店的头牌砧板负责人加入团队。专业的师傅果然不同凡响,提议从附近的永辉超市批量进货。这样一来,初期根本无须对库存进行太多投资,进货成本也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差不多。
“晚饭选得好,老公回家早”
进入夏天,由于气温高、社交增多,顾客开火的次数减少,成交量骤降。如此下去,“青年菜君”是扛不过去的。
有一天,任牧在街上看到一个卖枣糕的店前排着很长的队,旁边卖绿豆糕的店排着更长的队,卖泡芙的排着更更长的队……原来,只要人多,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回到门店,“青年菜君”搞起了地铁口现场炒菜,免费试吃,人气立即就火了,销量一下子翻了4倍。
当“文章出轨”事件爆发时,任牧造出了“晚饭选得好,老公回家早”的宣传语,“青年菜君”在店前支起了一块巨大的白板,让大家投票:相信真爱,支持文章;相信原配,支持马伊琍——只要签名购菜,就送伊利奶。
从开业之初,“青年菜君”就不断推出新菜品。第一批18道菜是他们做了小100份问卷调查,列出最常吃的家常菜,请熟人投票选出来的。如今,选菜的标准已经量化成复杂的表格。荤素搭配、烹饪时间、时令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规则的制定并不容易。为了在夏季推出大家都爱吃的凉面,经过几十次试验,才发现过两遍凉水、一遍冰水、在冰箱里放一段时间后的口感最好。推出凉拌浇油三丝时,调料汁是用量杯、量桶等仪器量出来的。
现在,“青年菜君”的菜单改成了限量推荐,每周更新。每周最叫座的前10道菜会作为热销菜品保留至下周,点单率最低的菜则被打入“冷宫”。他们推出的“月子餐”“姨妈餐”更博得一致好评。
如今,“扔菜”已经成为过去式,通过提前一天在网上下单,第二天下班后到地铁口自提的方式,“青年菜君”所有的食材都能做到无过夜、无库存。
2014年9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青年菜君”的创业故事,“青年菜君”又火了一把。目前,“青年菜君”回龙观店一天可以卖出200多份食材,单店开业一个月后就已经实现盈利,自提点从地铁站扩展到回龙观社区近20家便利店。任牧希望能将“青年菜君”扩展到北京其他城区。不过,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唐亮 王莹莹
(据《商界》《看天下》相关资料整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