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生意都有自己或明或暗的规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业内人士一直遵守这个规矩。需要注意一点,这些“潜规则”并非是一些非法的勾当。
网店生意:淘宝店进货有“网店专供”
国内服装尾货教父梁吉良透露,现在很多服装、鞋帽企业专门为网店量身打造一批网店专供产品,其款式与实体店的完全一样,而在用料上就不那么讲究了,这样做可以降低成本,使这些产品在网络中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击败山寨产品。
教育培训:外国人的脸就是通行证
作为教育培训机构,要想在市场中“扬名立万”,没有外教是万万不行的。虽然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对外教的资质有着严格要求,但事实上在这行里,对外教的要求很简单,只要你会说英语,普通对话不结巴,长着一个典型非亚洲脸就OK了。据天津某教育培训机构负责人透露,行内的外教多以东欧人为主,特别是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外国留学生。
折扣店:有些商品专门为打折店生产
其实做折扣店生意在货源方面与网店的服装、鞋帽生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特供”产品。所有“特供”品都是根据以往的畅销款,然后将面料和颜色进行重组生产的产品,一般这样的产品至少占到商品总数的30%,而且此类商品的利润很高,至少能有30%的纯利。
数码产品:水货充当行货卖
据北京中关村某数码专柜老板李先生介绍,在数码行业里水货充当行货卖是潜规则之一。所谓水货就是没有到海关报税的产品,从性能上讲与行货没有任何差别,其优势就是价格便宜,劣势就是无法保修,即使是品牌产品。
另外,行内人为了确保水货可以顺利销售出去,一般报价要比行货便宜很多,通过价格吸引顾客,而且基本上销售的都是国内的畅销款式。如果此举不行,专柜会以顾客要的款式无货来“诱使”顾客购买水货。
进口食品:换个包装能多赚数倍利润
据国内某品牌进口食品经销商张先生透露,其实有时市场销售的某些品牌进口食品并非正宗,但这不意味这些食品不是进口食品,他们同样是进口食品,只不过厂家不是这些品牌企业而已,而是当地一些小作坊、小企业的产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降低成本。以比利时某品牌巧克力为例,如果是正品,进货价格要50元一盒(300克装),而如果换成“山寨”商品,进货价格只需要十几元一盒。
同时业内人为了保证这些“山寨”商品可以顺利销售,一旦进入中国之后,就会进行重新包装,包括“CIQ”(中国检验检疫标识)。当这些环节完成,一盒进价十几元的巧克力,在零售终端售价可达数百元。
房屋中介:“房源共享”成潜规则
据天津某房屋中介负责人时先生透露,房源共享是业内的一个潜规则,特别是一些小型中介。首先,小型中介因实力有限,根本弄不到大量的房源,所以如果不相互共享房源很难生存下去;其次,中介的业务员不可能天天跑房源,房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只能相互“串生意”,谁不串生意就会被业内孤立起来,很难生存下去。
另外,房源共享还有一个隐形好处,中介公司可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因为房源共享,顾客的报价也能了解到,这样就可以在销售过程中不断抬高价格,如果最后真能以高价销售,中介之间会将高出定价部分的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分享。
智能手机壳销售:“对赌”
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衍生出智能手机壳销售产业。据业内龙头企业负责人李先生透露,这行的潜规则就是“对赌”,所谓对赌,就是各个企业在一些著名品牌发布新品前夕,在不了解手机的真实尺寸的情况下,就提前设计生产手机壳,一旦赌对了,就可以批量生产,迅速占领市场,反之就从这行退出。因为智能手机壳真正赚取高额利润的时间很短,只有手机发布会后两三周的时间。
业内人士为了可以对赌成功,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熟知的“无间道”电影中的一些经典桥段在业内也是频频上演。在深圳华强北商业街,苹果手机的发布夜往往决定很多人是一夜暴富,还是一夜暴负。
腾博
(水云间摘自《大众投资指南》2014年10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