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票管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思路(上)
(3)改革开放之后
改革开放以后,发票管理工作得到恢复并全面加强,发票的相关法律法规几经修改,越来越严谨和规范。1986年8月,财政部制定颁发了《全国发票管理暂行办法》,对发票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发票的开具和取得、发票的印刷和发放、发票的使用和管理、发票的检查和违章处罚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发票管理工作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1993年12月后,财政部、税务总局先后制定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发票管理制度。2010年12月27日国务院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该办法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使我国发票和发票管理工作日趋完善和成熟。发票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发票管理办法的不断修订,从侧面也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994年增值税的开征,对于我国税制改革具有里程牌意义。随之诞生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成为发票中的“宠儿”。增值税发票是纳税人重要的会计凭证,既可以证明销货方的纳税义务,又可以证明购货方的进项税额,在增值税计算中发挥重要的链条作用。增值税专用发票推行的目的是避免重复征税,使纳税人的税负更加合理。企业购进产品或商品时,取得注明“已纳税额”(进项税额)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出售产品或商品时,同样给购货方开具注明“已纳税额”(销项税额)增值税专用发票。企业只对增值的部分缴纳增值税,即销项税扣除进项税的余额。增值税这种环环相扣的特性,令发票管理的模式和手段也必须随之改进。目前,发票作为记账凭证、报销凭证、反映经济交易的合法凭证,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后,随着纸质发票、网络发票、电子发票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发票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国发票管理体制的发展
发票管理是指税务机关对发票的印制、领购、开具、保管、检查、处罚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时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的总称。我国发票的管理体制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完善。
1993年12月12日,我国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同时废止1986年发布的《全国发票管理暂行办法》和原国家税务局1991年发布的《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发票管理的暂行规定》,我国的发票管理模式从此逐步走向规范管理,发挥有效监督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自1993年12月发布施行以来,在加强税源监控、筹集税收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票管理办法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问题:一是制售和使用假发票、不依法开具发票等违法行为层出不穷,管理办法规定的防控措施亟待相应完善;二是对发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偏轻,难以有效惩处和制止发票违法行为。
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的决定,并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由财政部令上升为国务院令,实现了由“部门规章”向“行政法规”的升格,使发票管理办法在我国立法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中第三条规定:“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我国发票主要包括:增值税发票、普通发票和专业发票。发票作为经济业务活动过程中记载相关主体经济往来并凭以收付款项的商事凭证,不仅是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也是税务稽征的重要依据,其涉及面之广泛,作用之巨大,不仅关系到税收管理和财务监督,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环节。
在逐年的发票管理体制改革和优化下,我国初步形成了“简并票种、统一式样、建立平台、网络开具”的新时期普通发票管理模式,促进我国税收收入逐年上升。
文 蔡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