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1日,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原班人马参演的同名电影上映,最终收获7亿票房,综艺电影的争议由此而起。今年1月30日,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电影版上映,一周内票房接近3.5亿元,而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间只有6天,除去人力成本,制作费用仅2000万元。
对此,很多传统电影界人士颇为愤愤不平。有评论称,这些人将综艺节目搬上大荧幕,其动机不良,唯一目的就是圈钱,可惜不少观众甘当土豪。知名导演冯小刚也表示,“投资这样的电影,电影公司做得不妥;拍摄这样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做得不妥;同意这样的电影在大银幕上播放,主管部门做得不妥。一部电影几天拍完,挣好多个亿,这让电影人心凉,今后还会有人去好好拍一部电影吗?这种钱很畸形,是电影的自杀。”那么,综艺节目真的不能搬上电影屏幕吗?笔者并不这么认为。
首先,对于大多数投资者、导演、演员来说,拍电影不就是为了赚钱吗?或者,至少首先是为了赚钱,而成名、获奖乃至塑造艺术经典、提升群众觉悟都是次要目标。虽然有些导演可能颇具艺术气质、思想境界,愿意不顾票房表现而拍摄自己满意的作品,这无可厚非。但在一般情况下,电影拍摄作为一种商业行为,赚钱当然是要务,只要有市场需求,只要内容不违法违规或有悖社会公德,完全有商业自由。外界无权横加干涉,更没有理由呼吁职业协会、广电总局来“发出声音”或予以禁止。
其次,电影行业应倡导多元化和包容性。观众们不是傻子,有能力做出选择。如果这类电影确实毫无吸引力,那将只会风光一时;而如果它们确实给观众带来了欢乐,便可以成为一个细分市场。有人担心其他人会纷纷效仿,这纯属多余,毕竟这涉及电视节目的版权、热度等因素,综艺电影泛滥成灾不太可能发生。例如,虽然被业界人士极力抨击、视为异类,但至今为止,靠粉丝取得成功的作家导演不就只是郭敬明和韩寒两个人吗?
最后,电影业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娱乐性,其次才是文化、艺术及思想性。据悉,冯小刚的《私人订制》拍得很随意但票房不错,其《一九四二》拍得认真却不卖钱,冯小刚感到十分无奈。其实,这不难理解,看电影本质上是一种消遣,大多数观众走进电影院,追求的是精神愉悦和放松,而不是被教育或被感化,因此以艺术、思想性见长的影片并无优势,相反,场面宏大、动作火爆、情节离奇的商业片则更容易大赚特赚。去年《变形金刚4》全球票房接近10亿美元,仅凭“从头一路打到尾”还不够吗?事实上,美国好莱坞影片也非常强调伸张正义、爱国护民、拯救世界等正能量,但也只是在让观众感到过瘾、刺激的前提下,植入这些元素。
拍电影当然不是拍马屁,但观众不买账,怎么会有票房呢?
文 胡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