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病灶 对症下药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数学,病灶,作业
  • 发布时间:2015-03-20 08:08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每位老师都深知作业订正的重要性,所以在平时对作业的订正也是相当重视的。但是学生的认知还没有那么的高,他们对于作业只停留于完成任务,为了订正而订正,不知道应该及时订正,要老师不停的催才行。有时还会出现反复订正的现象。

  一、寻找“病灶”及其原因。

  分类把脉,各类病灶

  1.盲目

  大部分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业看也不看就把错误的地方擦掉,不去想我原先做的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往往把这些题目当作“新题”再做一次。

  例:(摘自五年级下册课堂作业本第47页)--

  水果批发市场运来两批苹果,第一批运来八分之七吨,比第二批多运来五分之一吨,一共运来苹果多少吨?

  把脉:对于这道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部分学生同学可能会出现“不假思索”地订正。根本不理会题目的数量关系。

  2.反复

  也存在相当一部分人,他们把订正作业当成是一项每天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拿到错题就写,只求能快点完成,不动脑筋。例如解决问题,他们不会去仔细的读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例: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8厘米、6厘米和5厘米。那么它的棱长总和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把脉:反复订正,既浪费老师和同学的时间,也大大降低知识的“吸收率”,出现这个情况,除了学习态度的问题外,还有可能就是概念不清,不懂装懂的心态!

  3.盗用。

  有的学生借口让别人教,实际上让其他同学直接讲答案,有的甚至直接偷看或拿他们的答案。

  例:把下面各数分别填在适当的括号里。

  25 36 49 57 60 72 85 90 150 169 210

  2的倍数:( ) 3的倍数:( )

  把脉:竟然有学生,把上下两道题答案写错,经调查是一组同桌,这类学生在班级里面属于后进生,对学习抱有应付了事的态度和想法。

  汇总把脉:

  仔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生对作业订正的意识不够。首先他们没有意识到订正作业的作用,自然

  他们就只知道订正作业的重要性了。对待订正作业的态度也就好不到哪去。

  2.不懂在反思中去订正作业,根本还没有理会概念,他们只想快点完成任务,所以拿到错题想也不想就先擦掉,当做新题来做,从不去想我为什么错了,错到哪?反复出现错误的题目他们也不会留心去记。

  3.学生学习的态度欠佳。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平时作业都不能完成,更何况订正作业了。

  二、明晰病情,对症下药

  1.及时订正,养成习惯。

  每节课下来都有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及重点,数学的学习不同于语文,如果漏掉其中的一个知识点,就会给接下来的学生带来很大的不便。如果学生对老师反馈下来的信息不能及时的订正、处理,错误的信息就会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生长,而这些错误的信息就抑制了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中,产生负迁移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例题:摘自课堂作业本第19页--

  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升=( )毫升 4000毫升=( )升

  4.5升=( )毫升 2360毫升=( )升

  下药:

  对于这种简单的换算题,一定要及时题型学生订正,规划出合理的订正时间,我们数学一般有两本练习分别是《数学作业本》和《同步训练》或是《每课一练》。这两本我基本上是这样做的,《作业本》在课堂或午自修的时候要求学生完成,我会在第一时间批改要求学生及时订正。

  2.反思跟进,寻根问底。

  数学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比较多,注重逻辑推理因果关系的一门学科,它的本质在于如何从条件中得到结论,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只订正答案,而不思考中间过程是明显的“治标不治本”,根本达不到最终的目的。

  例:摘自五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63页

  把4.5立方厘米黄沙平整地填在长5米、宽4米的沙坑里,可以垫厚多少米?(列方程计算)

  订正误区:4.5÷(5×4)=0225米

  下药:

  可以判定对于胡乱订正,反复订正的这类同学,他们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要想他们自己去找原因是很难的,所以我有两种小措施:在平时作业订正时,要求学生思考几个问题,“我为什么错了?”“错在哪了?”“我该怎么改?”而在订正试卷的时候不需要他们将错误的答案擦掉,只要求学生写名作错的原因,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将正确的方法及答案写出来。

  3.注重积累,快乐订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周期性地模仿医生治病的方法处理学生做错题时出现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每周一次让学生将平时自己或他们出错的做法记录下来,让别的同学当医生去诊断,并“对症下药”。

  例1:(摘自五年级下册课堂作业本第19页)--

  把24升水倒入一个长40厘米、宽25厘米的长方形水缸中,水深多少?

  概念不清 学生误解一:24×(40+25) 概念不清

  换算错误 学生误解二:24升=24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

  2400÷(40×25)=2.4(厘米)

  例2:(摘自五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25页)--

  把一个长方形玻璃容器,容器内装有6升水,这时水面高度是15厘米。把一个苹果放入该容器中,苹果全部没入水中,这时容器内水面的高度是16.5厘米。求这个苹果的体积。

  下药:

  例2是例1的拓展,同属于一类题型,可以引导学生积累。我们也不否认,上面的题目学生在教师讲评以后是懂的,但理解不深刻,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第二遍做得对不对可让学生自己对照补错进行校对,可谓“学而时习之”。

  总之,我们应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年级特征出发,找到有效的措施和得力的方法,发现并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提高订正效率,实现高效教学。

  作者简介:陈旭敏(1985-)男,浙江省浙江省象山县新桥学校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新桥学校)

  文/陈旭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