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对小学科学的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新课程,小学科学
  • 发布时间:2015-03-20 08:23

  前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自然科学教师以教授学生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自然科学课程则更加重视实践性,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探究能力。为此,广大小学教师要改变教学思路与方法,采取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采取多媒体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探究自然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角色,从单纯的“授课者”变为“引导者”,通过有趣的例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改变

  1.1教学目标有所改变

  在旧教学大纲中,对于小学自然课的定义是“基础学科”,即以教授学生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在新课程标准下,对于小学科学课的定义是“能力学科”,即教学目标由对学生灌输知识改为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为此,广大小学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要重视改变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与思维,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不要一味的对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1.2教学方式有所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以传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为主, 承担了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然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我们更加认识到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强调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旧课程当中,任课教师会以讲述自然课本上的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模式单调,课程的考核与学生的期末考试同时进行,计入总成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提问、思考、探索的过程[1],在考试结束后,学生会很快忘记所学知识,该课程教学效率低下。而在执行新标准之后,教师在对学生授课之前会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中的种种现象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进而引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索者,带着问题来学习知识,学习效率很高。

  1.3考核方式有所转变

  在旧大纲中,小学自然课作为一门基础通识课程,其主要教学任务是教导学生自然科学知识,其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考核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传统的考核方式虽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考核,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对学生的个人能力的考核。在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实践课程,不再参加期中、期末考核,而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作出评价。新的考核方式更加重视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考核,而不再一味的重视考试分数。可以说,新的考核方式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教师不需要再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给力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同样的,这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更大挑战。

  2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措施

  2.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无意义”的问答,即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非常明显,例如:矿泉水是导体没错吧?导体可以导电对吧?学生回答时基本没有进行思考就进行回答,这时的提问就显得没有意义。很多教师都习惯于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寻找“标准答案”。这种“无意义”的问答虽然在形式上学生让参与到教学中,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独立自主的思考,其思维一直是受到教师的直接影响的,缺少独立独立思维的空间。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些无意义的提问,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举例来说,在新编科学课程中,“水与导体”一课,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不纯净的水不是导体,对不对?学生在进行思考后可能会对该问题提出疑问,这时,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们进行质疑,于是,有的学生便提出为什么不纯净的水不是导体?生活中的水不都是不纯净的吗?为什么还会导电?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课程,对学生进行讲解。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先提出了错误的观点,学生在思考之后,发现该结论与生活中实际情况不同,提出了质疑,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这个例子,通过各种正向、反向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质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2.2采取实践性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对实践性教学有了更深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为此,广大小学教师要改变老旧教学方法,采取高效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课、多媒体课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以“风与风力”一课为例,该课程在新、老课程标准中都作为重点课程来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能在引入课程之后,直接对学生灌输本课知识。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性教学的机会,利用手边的工具制作一个小型的测风仪,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通过实践观察风力仪的读数,再将之与书本上的知识对比,观察两者有何差异,使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欲望,这时教师在引入课程,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们对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作对比,例如:“风力达到多少级的时候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在大风天气下我们要如何确保自身的安全?”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本课知识,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有芳.小学教师教学方式与教育思想探略[J].教学周刊,2012(5):2-6

  [2]马云鹏,孔晓霞.中小学自然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要点[J].文化教育,2012(8).:125-127

  作者简介:宋国恩(1955.9-)男,吉林梨树人,吉林省梨树县刘家馆子镇中心校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作者单位:吉林省梨树县刘家馆子镇中心校)

  文/宋国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