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商业实践探索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民办院校,经管类,商业实践
  • 发布时间:2015-03-20 09:03

  中国民办高校已有30年历史,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9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等学校424所,民办高校占28.2%;在2400多万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中,民办高院占高校在校人数超过20%,民办高校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活组成部分。在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上,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商务管理、会计、金融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由于社会需求量大、师资容易找、对办学投入相对小等原因,成为多数民办高校主要专业,民办高校所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占学生总人数比例超过1/3。目前,民办高校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为主,因此,民办高校是培养我国应用型商业人才的重要力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要把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商业人才,也应该强调实践,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通过学生的商业实践进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校期间的商业实践是培养应用型商业人才重要途径。

  目前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商业实践开展的情况如何呢?在此,笔者根据几年来从事校企合作工作、指导学生进行商业实践的经验对此问题作梳理和探索。

  一、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商业实践开展现状

  现今,高校中的商业氛围浓厚,高校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商业实践机会也非常多;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参加商业实践是职业技能提升的必由之路,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商业实践开展现状本应是普及而深入的。然而,实际上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商业实践开展得并不理想,具有表现如以下特点:

  1、积极主动并经常开展商业实践的学生比例不高。

  积极主动并经常开展商业实践的学生比例不超过10%。以笔者所在学校的经济与贸易系为例,每个班平均50人,平时热衷于校外商业兼职或校内商业活动的同学不过3、5 人;电子商务专业有100多名同学,课程要求每名同学都开了淘宝店,但真正在实际运营的淘宝店不超过5家;整个系1500名学生,每学期主动向负责校企合作的老师寻求校外商业兼职的同学不超过20人。

  2、开展商业实践缺乏坚持,往往虎头蛇尾。

  同学们缺乏自觉主动寻找商业实践的行动,对于学校老师安排引进的商业实践项目往往也是一开始比较热情,参与的人也比较多,但随着项目的进行,热情减退,缺乏坚持,最后虎头蛇尾。如有一校企合作企业在校园设立营销策划部,一开始有16名同学参加,并信誓旦旦要做好,但半个学期后,很多同学以兴趣不投、花时间等各种理由退出,最后仅剩下只有3人。又如有一校企合作企业是生产时尚箱包的,提供产品和培训让同学们做电子商务,一开始有80多名同学参加,一个学期下来,只有两个同学还在坚持做。

  3、开展商业实践的项目比较单一,局限于校园。

  学生的商业实践大多数把目光盯在校园大学生的消费市场,集中在为同学提供食品或其他生活用品,无论是实体商业实践或线上的电子商务都是如此,主要还是把目标市场放在校园,目标顾客定位为同学。这样商业实践的项目比较单一、局限,真正走进社会的商业实践比较少。

  4、开展商业实践的效果不佳。

  受前面商业实践开展三点现状制约,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开展商业实践的效果也不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实践的商业收益上普遍没有取得正面良好的收益;二是学生的商业实践锻炼了没有取得广泛、持续、深入的锻炼效果。

  总体而言,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商业实践开展现状未如理想,制约着民办院校经管类专业培养应用型商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于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在校期间的商业实践不足,到企业实习或就业不是到岗能用,而是要较长的适应过程,没有达到企业的期望。

  二、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开展商业实践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动力不足。

  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精神是怕吃苦。有次10名学生帮学校附近企业周六日做商业推广,酬劳每人80元/天,任务是给各商家派传单,结果周六做完,有7名同学认为辛苦,还要受人白眼,周日就打了退堂鼓。

  二是眼高手低。技术含量高,能力要求高的商业实践做不来,容易普通的商业实践不屑于做。

  三是价值观不正。本来学生进行商业实践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力上的锻炼和提升,而学生却把经济收益做为开展商业实践的第一目的,而商业实践的经济收益实现往往没有这么容易体现,并有滞后性;再有,学生是以付出劳动做为商业实践报酬的依据,而企业主要以取得商业成果做为支付商业实践报酬的依据,双方的价值观存在矛盾。

  2、老师指导不到位。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老师精力不足。在民办高校,普遍老师的最低工作量是周12节课,加上超课时,老师每周平均要上20节课左右,每个老师带2-3门课,这样的教学工作量使老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进行商业实践。

  二是老师企业经验不足。在民办高校,以年青为主,许多年青老师从学校毕业出来就从事教学工作,本身缺乏企业实践,指导学生商业实践效果不好。

  3、学校重视不够。民办高校对学生商业实践在政策、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比较有限。

  4、企业支持不足。

  企业与学校开展商业实践项目主要看重学校的技术能力和学生人力成本较低,但企业往往高估了民办院校中的技术能力和低估了学生的人力成本,这导致了企业相应的培训投入不足、资源投入不够、管理不到位,企业支持不足直接影响商业实践项目开展效果。

  5、实践项目不优。

  很多时候,企业带过来学校的商业实践项目难度超出学生的操作能力范围,或者是商业前景不明朗。这也制约了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商业实践的开展。

  三、提升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开展商业实践效果的对策探讨

  1、学校对经管类学生开展商业实践给予政策引导

  说到对学生的商业实践支持,许多民办高校受到资源限制,在财力、物力、资金、场地方面给予比较大的支持力度可能有困难,但如果学校制定对学生、老师有利的政策引导,还是可以较好推动商业实践的开展。

  对于学生:大胆改革学生的评价标准来推动经管类学生投身商业实践。如开设商业实践课程,增设商业实践学分,对学生成绩、评优乃至毕业资格都可以与商业实践挂钩。通过评价标准来克服学生开展商业实践的动力不足。通过评价标准普及经管类学生开展商业实践的广度、促进经管类学生开展商业实践的深度。

  对于老师:鼓励老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鼓励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商业实践的激励机制,对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商业实践给予相应合理的课时工作量。学校通过相应的政策可以克服老师对学生商业实践的指导不足。

  2、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并与学校加强合作,共同管理好学生的商业实践。

  企业给学生带来的商场实践项目,都是在市场条件下的真实项目,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不是容易的事,特别对于能力不强、经验不足的学生们更加困难,所以企业要给予更多的支持,更多的耐心,并与学校老师加强合作,共同用心管理,这些商业实践项目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果,企业只是把项目放到学校,缺少关注和管理,单凭学生自然发展,这些项目最后一般都无以为继,不了了之。此外,企业在学校的商业实践项目,除了追求近期的经济效益回报,同时应关注人才培养的长期效益回报。

  3、地方政府的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应落到实处。

  国家近年好一直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国家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出台了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但实际上这些扶持政策在很多在地方没有实际落地。如对创业的学生可以提供启动资金的支持或无息贷款的政策,但多年来有不少学生了解询问,却极少有学生可以真正申请成功。民办院校经管类学生的创新创业主要通过商业实践,地方政府可以把国家对大学生的创业优惠政策应落到实处,对学生的商业实践会有很大的促进。

  国家的经济建设、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商业人才,民办高校经管类学生是培养应用型商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期间的商业实践开展又直接影响应用型商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期望更多人关注民办高校经管类学生商业实践的开展。

  作者简介:黄享政(1976-)男,广州工商学院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应用经济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

  文/黄享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