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一双慧眼看“坏事”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心理学,企业竞争,油价
  • 发布时间:2015-06-02 13:47

  “所有的坏事,只有在我们认为它是不好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美国心理学家D·史华兹所说的“我们”是指大众的眼光,而不是“我”的个人眼光,因为“我”的眼光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当某件“坏事”仅属于某个人的看法,就不足以判断这件“坏事”是真正的不幸事件。

  个人的视觉、观点、思考,其局限性容易对事件产生错误判断,“我们”大众的观点才比较全面。比如,前不久油价下跌,油库的大量储备油进价不菲,汽油降价后储备油肯定要有所亏损,汽油经销商会感到心痛,遇上了“坏事”。但对运输商却是好事,运费成本低,意味着运费里的利润增加了。若追根溯源,油价又与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的战事有关,以石油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俄罗斯受到经济制裁,引发了国际油价大跌。然而时过境迁,油价又悄然上涨了……由此可见,“油价下跌”很难简单从某一区域或某一方利益得失来判断好坏。

  有些“坏事”往往是被人为地贴上标签,把某件事叫做“坏事”,但并不构成不幸后果,也就不能说是真正的坏事。再拿股市而言,某股票连日下跌,令多数持股人心惊肉跳,本能抛股,以为遇到了倒霉的“坏事”。当随之而来的牛市出现,又会埋怨自己怎么把那些股票全都抛出去了。牛市的出现,往往会有一场风波,就像一只巨牛款款而来,震得周围草木一片摇曳,可以吓跑一些鼠目寸光的人。能从风吹草动中看到别有洞天,才能静候它的升值,期待即将到来的“好事”。

  复杂的经济环境,“坏事”与“好事”盘根错节,会使企业感到危机四伏。预感中的“坏事”,其实并非都不可逆转,也并非对所有人都构成不利影响。只有当它成为事实上的不幸事件,并且大多数人遭受损失的时候,才可以说它是坏事。这需要一个静观其变的过程,需要冷静面对。对于可以扭转、挽救的坏事就要努力去挽救,而对虚惊一场的坏事就不要大惊小怪。

  尽管有些“坏事”的兆头并不一定最后都会成为坏事,有的甚至成了好事,但任何事情的不祥兆头,都应引起企业及经理人的高度警惕。对坏兆头麻木不仁的结果很可能会酿成不幸事件。因为坏兆头的出现,可逆转与不可逆转概率参半,有些坏兆头的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最后要继续坏下去。即便你纠正、修复和补救,也于事无补。当各种不利因素叠加、集合、积累,就变成了一件不幸的“坏事”。资料表明,坏兆头出现后,造成“严重恶果”的要比能“化险为夷”的多。一家经营多年未能盈利的企业,市场竞争力一向不佳,在客户群中毫无魅力,谁能说它以后会突然变好跻身强队呢?遵循一般的规律,这个不景气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差,继续走向末路,最后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可能性比较大。

  D·史华兹从心理学的角度道穿了人们面对“坏事”的普遍心理,面对所有的坏事,不管它是可以逆转还是不可逆转,人们都希望它朝着好的方向逆转,死马也要当活马医。这种初衷是好的,但未必科学,有待于人们以全面、辩证的眼光加以分析。我们要鼓励那些预感坏事而努力补救的人,鼓励“不见风就是雨”的从容不迫,去及时纠正、改过,以期坏事获得转危为安的效果。但是,对待注定要继续恶化下去的“坏事”,就只能实事求是,不要等到灾难酿成才死心和心痛。为了不坐以待毙,面对那些无可救药的“坏事”,最好预先做好把损失降到最低的准备。

  企业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每日都在发生,在国家企业注册表中总是不断生死更替,诞生一些企业又删除一些。激烈的竞争中,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希望企业领导者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借你一双慧眼看“坏事”,把这纷繁复杂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无论它怎样真假虚实、浮光掠影、瞬息万变,无论好事、坏事怎样转化,但生存始终是硬道理。只要能够生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遭遇挫折能幸存下来的企业,还有很多周旋余地和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濒临破产的企业万一不能生存,那就改弦易张,另起炉灶,也未必都是坏事。

  文 许亮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