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发利用幼儿园主题课程资源的途径和策略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学前教育,主题课程,幼儿园
  • 发布时间:2015-07-15 12:22

  【摘要】主题课程是主题课程是围绕一个主题,追随幼儿生活经验,师幼共同建构一系列预设和生成的活动,借助于环境及多方资源,共同探求新知,是当前幼儿园的主导课程,实践中我们灵活运用合理转换、相对择选、有机生成、整合利用等策略探寻主题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途径,充分挖掘各类教育资源,使主题内容本土化,使学习资源低成本高效益,使幼儿学习方式多元化,切实提高幼儿园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的水平。

  【关键词】主题课程 课程资源策略

  在现今我国学前教育阶段中存在着各种课程模式,这其中方案课程、综合课程、整合课程、生成课程等等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在设计思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把“主题”建构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权且称这类课程为“主题课程”。主题课程与学科或领域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主题的展开并不遵循学科的线索,它具有多层次的综合功能,追求的是教育内容的整合。也正因如此,当前很多幼儿园在课程设计中都采用了主题的形式。但部分教师对于这种主题课程实践路径和策略的认识较为感性,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产生了许多困惑。

  主题课程是围绕一个主题,追随幼儿生活经验,师幼共同建构一系列预设和生成的活动,借助于环境及多方资源,共同探求新知。主题活动为幼儿整合、重组、再现日常知识经验创设了特定的背景,为幼儿延伸、拓展与整合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围绕主题的实施,如何有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幼儿园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水平,是本文试图探讨的课题。

  1 树立主题课程的资源意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即意味着分分钟都充满着潜能开发的契机,处处都是开发幼儿潜能的教育基地。无论是利用教材本身,还是在组织幼儿活动的时候,教师都要注意让幼儿“贴近生活”与“回归自然”。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幼儿园时就曾提倡教材“必以家园所出的为中心”,要体现乡土特点。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每个幼儿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地域空间与乡土气息,幼儿园需要从当地的资源中汲取“营养”,才能使本园的发展充满活力,课程实施才能实现本土化。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资源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础。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的观点,人的八大智能(或其中某几种智能)往往是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以某种综合的方式在每个人的行为、生活中体现。因此,在进行主题活动时要以开发幼儿整体的综合潜能为先遣目标,在教育内容上用主题统领八种智能;在教育手段上鼓励老师运用多元化手段来充分开发幼儿的潜能;在资源利用上要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和谐整合,提高教育成效。

  2 拓展主题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课程资源从广义上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上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它从来源上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从性质上大致可分为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和生成性资源;从对象来分有幼儿、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等。笔者认为主题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应该是广义的资源观。在实践中,教师应结合不同的主题,有选择地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使主题课程既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1 挖掘幼儿自身资源

  幼儿本身就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经验背景,同伴交往是他们重要的学习资源与生长环境。幼儿园一日生活也为幼儿提供了宽大的资源空间。无论是在集体生活、小组活动,还是在自主的区域活动中,同伴之间互相观察、模仿、讨论、协商、合作、学习和锻炼着各种技能、行为,发展着适宜的情感、态度、自制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幼儿的生活事件、突发事件、热点话题、矛盾争执都可以成为教育契机,构成课程资源。这些同伴互动的事件发生在与幼儿直接相关的微观环境中,是最近距离、最感性的存在,因而这种课程资源往往有很大的活动生成空间。

  如:我们开展主题活动“我自己来”“小手小脚”就是充分利用幼儿身体资源来进行的;主题活动“亲亲热热小伙伴”是在幼儿个体及同伴互动中生成的;主题活动“玩具真好玩”则是利用幼儿的生活事件——对自己的玩具感兴趣而生成的主题。

  2.2 优化教师人力资源

  教师自身和教师群体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已有经验、最近发展区,还要激发幼儿的激情,发挥其潜能,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教育机智捕捉教育契机,在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优化自身的课程资源。幼儿园开展同主题背景下的集体备课和课程审议就是利用教师不同的经验产生思想火花,促进教师勤反思共成长,形成实践性智慧。

  如“我从哪里来”的主题利用幼儿园老师怀孕的现成资源,进行了“妈妈和宝宝”的活动。在“酸酸甜甜的水果”主题中,让后勤的厨师和保育员参与孩子们的游戏。这些课程资源大大突破了其本身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使幼儿与教师之间更加亲密、平等,对话式的协作活动更是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促进幼儿情感和智能的发展。

  2.3 盘活家长教育资源

  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教育,家庭、社区在幼儿教育中有着自身的优势。家长具有不同的文化与职业背景、知识专长、个性优势等,能为幼儿园提供各种信息来源。他们了解幼儿的成长过程和在家表现,可以提供幼儿发展的信息和独到的育儿经验。幼儿园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挖掘家长资源,使幼儿学习的时间、空间、材料、背景得以大幅度的拓展。主题活动中我们曾充分利用家长经验开展了相应的主题活动。

  如开展“汽车嘟嘟”主题时,开车的爸爸给孩子讲解汽车的知识;在结合主题背景的文学活动中,家长当起了“魔术师”和“警察爸爸”;在主题活动“过新年”中,教师、家长一起策划亲子活动,举办“迎新年亲子才艺秀”。教师还把幼儿的主题活动照片、作品等通过展板、网络展示出来,让家长了解主题开展过程,了解孩子的活动情况,从而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家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4 整合园内环境资源

  依据《纲要》精神“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可知,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直接环境,而环境正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儿童发展的支持条件。幼儿园的设施设备、花草树木、人文景观、各类操作材料、主题墙饰等都是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现有资源,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本身,而且能激活幼儿的思维。众所周知,开展主题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准备的材料丰富且便于幼儿操作,对教师来说就要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使原先只有一次性使用价值的材料变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而不缺少吸引力的课程资源。

  如利用幼儿园各种各样的球开展了“滚圆滚圆的球”主题教学。我们还进行了班际资源的共享和互动,通常一个主题在同年级不同班级同时展开,以利用每个班的教育资源,如班际之间交换分享区角操作材料,共享收集到的信息资料,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益,节省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2.5 运用社区文化资源

  社区是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场所的地方,它带给幼儿不同的信息、感受,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丰富着幼儿的经验。它不仅弥补了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还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情感。

  例如:在“我们的家乡”主题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增添了“参观商店超市”、“认识家乡的桥”、“走进幸福苑”等活动内容。这些丰富的活动课程拓展了幼儿学习的空间,密切了幼儿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幼儿关注周围的生活,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轻松愉快地融入社会,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6 接触自然生态资源

  大自然千姿百态,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利用大自然中的事物作为课程资源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对于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如花草顽石、山涧流水、日月星辰、飞禽走兽、风雨雷电等,幼儿总是充满了好奇,一块石子、一朵小花、一片草叶都会成为他们手里的宝物,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大自然的美景、诗意放飞了幼儿的思想,成为幼儿活动和获得发展的天地。对幼儿来说,大自然就是一部具体形象、可观可感的百科全书,幼儿在与大自然的身心接触、亲密对话中锻炼意志、陶冶情操。

  例如:在“春天来了”主题教学中,我们带孩子到郊外寻找春天的花草树木;在“水”的主题中,我们领孩子踏进蓝色港湾寻找身边的水,观察水车的转动;在“秋叶飘?桂花香”主题中,我们与孩子一起观赏桂花林……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使幼儿从小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感染、启迪与润泽,获得了感性经验和生命的张力。

  2.7 汲取网络信息资源

  在信息现代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网络;班级里配备电脑,教师随时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和主题活动有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过程中,生动的课件、多媒体的应用、最新的网络信息等都在为教学服务,但凡电脑上有的资料如网络视频、图片、课件等都能在第一时间出现,给孩子清晰、真实的直观影像。

  在实施主题的过程中,由于配套教材教具的不足,我们利用网络技术资源,开发制作主题学习网页,同时也通过幼儿园网站搭建家园沟通平台,开辟教育教学、保育保健、班级频道、精彩瞬间等版块,教师在网上公布商讨制定的活动方案和建议配合的观察调查等要求,使家长通过网络点击相关主题网页,指导幼儿个性化、选择性学习,为家园间的协作互动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2.8 随机生成课程资源

  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提出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耗散性与生动经验,强调以开放、生成和创新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课程实施的动态过程和生成性资源。这给我们主题课程的实施带来启示,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兴趣、经验等生成性资源,在师幼互动中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活动中教师可以发现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事。教师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计划,这其实就是在生成课程,对预设主题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增删,对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不少老师已经把这种思想变成了实际行动,补充到预设的主题活动中,或在预设的主题活动中生成新的主题,以满足幼儿的内在需要与教育的社会需求。

  例如“炫彩卡通”就是本学期生成的主题。我们发现幼儿常聚在一起谈论喜欢的卡通人物:喜羊羊、大耳朵图图、卡卡龙……动画片有趣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幼儿。有心的教师就把这一内容丰富为课程资源,引导幼儿收集“卡通”资料,开展“卡通”主题,让幼儿在满足兴趣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经验,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主题活动课程资源利用的策略

  主题活动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往往一个主题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科学、语言、健康、社会、艺术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化的结构。它以主题的形式统领各领域教育,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发展进程,要求教师选择和整合相关内容,关注儿童的生活和经验,以活动为载体,以环境为依托,以游戏为手段,充分利用周边资源,预成和生成相结合。实践中,我们总结了若干主题活动课程资源利用的策略。

  一是合理转换策略。

  幼儿园可利用的资源应该是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幼儿感兴趣的、与教育目标相吻合的、能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的资源。主题内容应当能引发各个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趣味性高、柔韧性大、综合性强,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具有教育意义,使幼儿受益终身。因此,利用资源时还需教师进行加工、转换,使之成为幼儿能感受、感知的活动和材料。教师在利用教育资源开展幼儿主题活动时,应让幼儿在开放的、真实的情景中自由的探索、发现以获得感性体验,丰富生活和学习经验。

  二是相对择选策略。

  相对择选是指教师在开发和利用资源时,一方面要以幼儿学习主题相关内容的经验背景为依据;另一方面,幼儿主题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必须与教育资源相对应、相匹配。也就是说,教师在开展主题学习活动时,首先必须了解主题背景下幼儿的原有发展区,找到相应的出发点,再选择相关的教育资源。在对教育资源进行筛选时,应以符合幼儿主题学习活动的需要为首要条件,并根据主题开展的进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宜的教育资源。其次,教育资源是为幼儿主题学习服务的,只有在幼儿主题活动的基本内容与教育资源相对应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促进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

  三是有机生成策略。

  教师在利用资源开展主题活动时,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生活中的人和事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敏锐觉察有价值的事物,特别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热点话题和即时发生的国内外大事等教育内容,尊重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关注儿童发展的寻常时刻,支持和推进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为此,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去追随儿童的发展,要为儿童创设种种探索发现的环境,寻找刺激儿童产生新兴趣的激发点,使儿童更积极地学习,使每个儿童都产生很强的参与动力,并有可能在课程活动中迸发出更大的学习潜能。

  四是整合利用策略。

  即要充分挖掘幼儿园、家庭、社区环境中的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其中,整合利用园内外的多种课程资源,拓展幼儿活动空间,让幼儿在丰富多样的环境中获得经验,得到发展。结合具体的主题,教师应了解孩子眼中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能够提供的相关材料和资源;教师能够发现利用的有关资源,以使幼儿园课程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

  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和了解。

  【参考文献】

  [1]Kieas.J.E.,Tobin.R.M.,Graziano.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effortful control and children’s responses to undesirable gifts[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6:391-396

  [2]田春玲.陈鹤琴南京鼓楼幼稚园个案研究及其当代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7

  [3]刘延梅、吕红英:《对蒙台梭利教育法当今运用的几点思考》,《山东教育》2002年第4期

  [4]陈国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刘晶波.学前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教教材中心(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8)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9)

  [7]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50

  [8]周淑卿.课程统整模式:原理与实作.嘉义: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68

  [9]Judy Herr&Yvonne R·Libby Larson.创新课堂——儿童创造力开发主题活动62例.程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4

  [10]李辉.综合课程的组织架构.学前教育研究2003,(6)

  [11]秦红“.田野课程”主题的设计思路.幼儿教育(教师版)2001,(10)

  何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