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语文,中学生,创新能力
  • 发布时间:2015-07-15 13:12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欲望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成功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在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巧于设置问题情境,将引人入胜的故事,饶有兴趣的顺口溜,美好动听的音乐,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汉语拼音时,可以结合儿歌来教学。

  如教学“i、u、ü”时,用儿歌“小企鹅,美滋滋,旅游穿件黑褂子,出门忘了系扣子,露着白白大肚子”来教学,不仅增加了趣味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而且加强了汉语拼音与识字、阅读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学习汉语拼音的作用。再如,教学“上、中、下”时,教师可编儿歌“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空气”。课前还可以组织学生玩玩滑滑梯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上、中、下”位置的变化。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还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要“想尽一切”帮助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在情景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例如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荷花》第四自然段“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光凭空想象,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我”也成了一朵荷花是十分困难的。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把一池的荷花展示在学生的眼前,配上音乐,让学生细细地品位这美丽的荷花。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景中,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我似乎看到含苞欲放的荷花展开了”,“我觉得自己也变成荷花了。”创新过程需要兴趣,兴趣越大,创造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同时,在创造过程中又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兴趣,从而反过来促进创新,使学生更加自由地展开创造的想象,更加热情地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2 提供活动机遇,增强创新信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主动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让学生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从而产生矛盾,在矛盾中进行探索,以求新的发现。学生通过质疑,激发思维的变通性,更有效的学习,掌握课文的内在联系。学生对新异、奇特的东西总是具有浓厚的兴趣,花开花谢,蚂蚁搬家……都会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老师耍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能引起探索的情境,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可以提供一些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创造才能。由于学生们的生活视野、知识领域还比较狭窄,他们的设想往往既新奇大胆,又不尽完善。

  老师要启发他们独立探索或发挥集体的智慧拾遗补缺,促其完整,挖掘、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由学生们自己设计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科技广角”,“小革新、小设想、小发明”“小小主人翁”“你我同行”等活动,就给学生这样一个展示自我创造才能的舞台,学生每一个突发的灵感、思维的亮点,都可以通过这个舞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造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从中也看到了他们的创造萌芽。

  3 营造教学氛围,开拓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自由的思考环境。因此,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时刻想到他们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允许他们发表意见,提出见解,形成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入创造性思维的最佳状态。任何思维活动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其真伪,并把理论转化为现实。要彻底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就要把这种思维活动转化为实践活动。

  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的机会。而在课堂教学中,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大胆地质疑,寻求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因为在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任何发现、发明和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种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一种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发现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角度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

  4 启发大胆想象,挖掘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在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感性知识,同时带着丰富的感情,生动的语言,让想象与感情联系在一起,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想象是十分丰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进行探索,进行创新。

  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最后写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了最后一句话就走了。此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狼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有的说:“狼饿死了。”……有一个学生却说:“后来狼骗得了另一只山羊的信任,因而得救了。那一只被骗的山羊被狼吃了。”这个学生的想象有独创性,能从另一个角度问题,这也是创造。这位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既合情理,又突出了“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一中心思想。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创新意识应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异想天开”。学生的创造力有的竟连老师也无法估量,作为教师,决不能低估蕴藏在他们中间的创新能力。

  5 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让创新能力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高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创新能力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高。

  如教学《家乡的秋白梨》时,在教完秋白梨的特点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么美的一幅秋白梨画面,谁能把它画下来,让大家欣赏?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都踊跃举手。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儿歌、创作小品、作广告等各种途径来介绍秋白梨。这一表演中,融思想教育、语言表达能力为一体,使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在动中学习,动中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要我们科学地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就一定能让少年儿童插上创新的翅膀,翱翔于创造的自由天空,早日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张增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