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政治,新课改
  • 发布时间:2015-07-15 13:52

  通过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从教材整个模块来说:教学内容仍然偏多,某些表达欠精确,呈现方式有待进一步规范,文字风格还可更通俗、生动、平实些。从教材具体实施来说,我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教育资源的整合分配存在结构性问题与教育资源合理有效利用产生冲突

  新课程改中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造成了教育资源,利用的相对不够充分,配置不合理,甚至结构性的浪费,从而引进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间接挑战社会公平机制。时下的教育界也存在这种现象,如重点学校,本身就已资金雄厚,资源充足了,但由于自身实力强,教学成果多,名气大,社会影响大,迫使国家把大量资金、资源都投到这些重点学校了,造成了普通学校得不到必需资源的局面出现,这也正符合了“胜者全得”的理论了,自然而然就难免有失公平了,此外,新课改并不是光喊喊口号,流于形式,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实施需大量资金投入。学校软硬件两方面都要能跟新课改的步伐才行,软件方面应加大对学校老师培训和对优秀学生指导的投入,但国家不知是因为何种原因,往往把这些资金大部分都给了那些重点学校了,一方面名校、重点学校教育资源已相对充裕了。另一方面弱校、普通学校急需资源却得不到。这很显然没有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没有把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造成资源结构性浪费,更为严重可怜的是普通学校的老师一旦成名,则马上就会成为重点学校争夺之对象,千方百计挖走了事。这无疑是对普通学校最宝贵资源的掠夺。

  硬件方面:新课改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现代化的教学又需要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室、投影机等先进设备。然而偏远落后的中西部和农村学校,由于资金资源短缺,就连一个像样的教室都没有,甚至连像样的课桌椅子也没有,更不用说去奢求什么多媒体教室了。但是没有多媒体、没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没有足够课改经费,无疑将会对新课改的推行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以上两种理论的推动下,只能造成教育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强校越强,弱校越弱。但是毕竟新课改不只是面对强校,面对的应该是整个教育领域。

  2 新课标的理论层面与实践推行中存在冲突

  这主要表现在新课改的一些先进教学模式和理念与中国当前的教育实践相脱节。换言之,就是新课改的理念,理论上讲是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渴求和向往的。但理论终究不是实践,在实际推进中新课改面临说、做两张皮的现象。从教师角度看,新课改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可以说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新课改在“名义”上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新课改从观念、素养、教学技能等各个方面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自然是一件好事,可在实际贯彻中却基本行不通。以制作课件为例,去除借鉴别人成果的因素,如果要求每一位老师每一节课都要自己真正去做课件,那么只有一种结果出现,就是我们的老师基本上不用做其它事了,只能疲于应付课件。至于做好的课件在实际教学中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待商榷。再加上新旧课标内容差异过大,特别是作业、复习资料等配套改革赶不上趟,在许多练习中仍然出现了大量老教材的内容,而这些新课标又都不作要求,致使学生很难解答,只能去问老师,老师只好再进行补充。这样基本又回到了过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苦不堪言,干脆就置新课改于不顾,仍按自己的老一套来上课。这样就使新课改的目标在实践中很难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3 从家长角度看

  许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光耀门楣,甚至有些家长把自己曾经没能实现的梦想全都寄托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难免会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然而,当他们看到自己孩子从学校回来,不做作业,总围着电脑上网查资料,问之则美其名曰:老师要我们主动学习、自己动手找资料,其实是借新课改之名达到上网的目的。于是,家长就会误解新课改,认为这简直就是乱弹琴,这样教法能考上大学吗?带着这种疑问甚至一些家长来到学校进行质问。因此,这就出现家长理论理解新课改,实践上却不能接受甚至误解、抵制。

  4 再从学生角度看

  民族地区学生的差异性众所周知,新课改要解放学生,减轻学生负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实际中也并非如此。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对我们学生的要求也是较高的。首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其次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主动去收集查找资料,探究问题。试想高中有十几门功课要学,每一门课都要学生这样去做。即使学生有“三头六臂”也难应付,长期已往难免会出现学生对这种新式学习方式产生疑虑,感到迷茫,产生抵触心理,反感新课改。我们应该培养大量的“全才”还是“专才”。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民族地区来说任重道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的评估体系不变,“分、分、分”仍然是学生的命根,不管新课程怎样改革,我们教师还是要为高考升学率打拚,流于形式的东西我们要大胆抛弃,动动手,动动脑,不等于高考能力就提高了。总之,政治新课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面临社会转型期,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犹为重要,要真正让新课程改革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教育力。

  宗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