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教学新探——关于《再别康桥》教学的探索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再别康桥,音乐,绘画
  • 发布时间:2015-07-15 13:15

  从古至今,诗都是文学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呈现。这是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离开了诗,我们就很难对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心灵的启蒙。从多方面来看,诗,应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

  现代新诗(指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和发展起来的白话诗歌)既秉承了中国古诗优美含蓄的特点,同时又有现代文学的自由奔放,由于它运用的语言、表现的生活和感受贴近现代人,因而更能对现在的人们产生影响,与古典诗词相比,有它特有的教育功能。遗憾的是,新诗在我们的诗歌教学的空间还远远没有拓展开。大部分中学老师在新诗教学上下的工夫仍不够,他们只是在那里“应付”,并往往流于简单化和走过场。诗歌教过后,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诗歌。对这一点,我有很深切的感受。

  过去上《再别康桥》,设想的教学理念是这样的: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然后,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参考有关资料,并学习借鉴别的老师的优秀教学案例,最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教师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步骤大体如下:

  ① 导入新课

  ② 作者及背景介绍

  ③ 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

  ④ 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⑤ 知识巩固迁移

  布置课后作业: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整节课堂,教学重点放在了“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再从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指导学生进行再次诵读,在学生朗读和师生欣赏过程中,徐志摩诗歌“三美”的特点也得到比较充分的阐释,诗歌的主旨得到了比较透彻的领悟。课堂上,书声朗朗,师生互动充分,有讲有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自我感觉效果不错。

  后来我认真学习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仅是组织者。新课标中还出现了三个新的关键词——应用、审美、探究,集中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新理念。“探究”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学生面对学习材料,能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审美”是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应用”则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对新课标的这番学习,使我有所领悟:在教学中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成长环境及个体差异。过去惯用的《再别康桥》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老套式教法。教学理念设想得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没得到真正的落实,没有更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教学目标确定得也不错,但没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反思以前的教学设计,忍不住诘问自己:这种设计是否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情感更饱满?是否是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发够了吗?做到真正放手了吗?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的理解真正到位了吗?还有没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学设计不能就诗论诗,如果仅仅停留在作者的角度,启发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徐志摩对母校剑桥大学的情感,试问;有多少人去过英国、到过剑桥?更何况这些是生长在偏僻山区的孩子,要让他们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理解一个远渡重洋求学的年轻人作别英国的剑桥大学时的深情与不舍,肯定有难度。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必须设法让诗歌中的美的元素走入学生的个性及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去探索,如何完成新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如何在徐志摩的康桥和学生的康桥之间搭建一座“桥”、让剑桥走入学生的生活?成功的诗歌教学应该达到这样的目标:让诗走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诗。

  于是我为《再别康桥》设计了新的教学程序,分为课前预习、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讨论和交流、课堂创作四个环节:课前预习主要是初步感知诗歌,大体了解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这个环节是为了放手让学生自学而设计的;分角色朗读和表演是一种体验活动,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诗的意蕴,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讨论和交流主要是通过讨论,交流朗读和表演的感受,目的在于以此诗为桥梁,知道其他同学不同时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课堂创作是写诗,在为学生建造了一座直通心灵的“桥梁”后,要求学生为心目中的康桥写一首诗,无论写好写坏,都有助于扩大对诗的理解。

  以下是《再别康桥》的大致教学流程

  1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自读诗歌,体会全诗的感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知识

  2 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2.1 导入(5分钟)

  同学们在课前已经预习过这首诗,这节课老师换种方式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那就是朗读。不过,今天的朗读很特别,要求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们的角色有四种,分别是儿童、青年人、中年人和老人,每种角色都由一男一女两个同学合作完成,为全班同学朗读整首诗,两位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合作朗读的方式。(老师提示几种朗读方式,如一人一段,最后一段齐读;一人两段,齐读末段;全文齐读)我们希望,朗读的同学尽量进入角色,用你们的语言把四种角色的年龄性格特征展示出来,读出儿童的天真无邪、青年人的踌躇满志、中年人的沉稳内敛、老年人的历尽沧桑。

  每一种角色朗读时,我们请一些同学上讲台用你们的肢体语言或舞蹈动作来表达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愿表演的都上来(最好控制在五人以内)。

  2.2 朗读、表演过程(15分钟)

  3 讨论和交流(老师分别针对朗读和表演提问)(20分钟)

  3.1 朗读

  问朗读同学:用童声(青年人的声音、中年人的声音、老年人的声音)朗读这首诗时,你的内心感受如何?

  问全班同学:刚才几组同学朗读得怎样?(此问在于引导学生对不同角色作出评价)听不同角色朗读时,你的感受一样吗?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们在课前查阅了资料,对这首诗的了解还有哪些?《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的,对徐志摩来说很美,你们心目中的康桥怎样?可以试着描绘一下吗?

  (学生的答案可以是实景描绘,也允许虚构)同学们是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三年后会跨入大学,你心目中的康桥会是怎样?

  3.2 表演

  问全班同学:刚才同学们一边听同学朗读一边看同学用他们的肢体语言或舞蹈动作来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你们对他们的表演有何感受?你们觉得哪一组同学表演得较好或哪组同学更能表达对诗的理解?

  问表演同学:在表演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你对自己刚才的表演有何评价?(如回答好或可以,可追问好在哪里、可以在什么地方;如回答不太好,可用以下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地探寻症结何在——没表演好是因为自己对诗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吗?如果不是理解上的问题,那么是由于怯场、紧张、胆小的缘故?如果既不是没理解到位,也不是胆小等心理因素,那是不是缺乏表演经验?)

  再次问全体同学:诗歌与舞蹈有联系吗?诗歌还与哪些事物有联系?(提示:生活、自然、艺术,与艺术中的雕塑、绘画、舞蹈、话剧、音乐等都有联系)

  4 课堂创作(5分钟)

  请你为心目中的康桥写一首小诗,当然标题不一定是康桥,可以是浮桥、吊桥……但一定是心目中的康桥。如果写不出一首诗,写一两句话都行。

  〔效果及反思〕

  上完这堂课之后,感觉收获很多:学生非常喜欢这堂课,非常积极主动,课堂活跃,交流热烈,效果出人意料;这种课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对诗的理解不是老师传达而是自己探究出来的;以往教学此诗时,总担心学生对诗的意境把握不到位,这堂课上学生们通过自学、分角色朗读、表演,对诗的理解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越了以往的诗歌教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激活了思维,激发了情感,让学生思考了诗同生活、自然、艺术等的联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

  这是一种尝试,在今后我将沿着这种思路,对诗歌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有更深入的探索。

  付昌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