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听障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思考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迫切性,心理障碍,原因思考
  • 发布时间:2015-07-15 12:34

  【摘要】目前我国有近6000万残疾人,听力、语言障碍者2000万左右。我国宪法规定听障人士有受教育的权力。但在社会长久形成的习惯思维影响下,特殊教育的落后导致听障学生智能发展受品格局限过强。这种现状受到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采用各种各样的心里素质教育,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只有研究与突破了听障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问题,才能完善教学及管理手段使高等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迫切性 心理障碍 原因思考 采取措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听障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听障学生健康成长,是特殊教育的新课题。促使听障学生身心理同步发展,而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因此,研究听障学生的心理,证明他们是否有因听觉障碍而造成的与普通学生有明显差异(即特异)心理,对促进听障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1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社会的发展,促使听障青年在智力、情趣、道德休养、意志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得到信任和理解,希望得到良好的引导和培养。在对本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当问其喜欢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和老师时,90%以上的学生都提到对自己的信任和理解。当问其希望老师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时,80%的同学在回答中提出希望老师给他们讲道理,指出错误的原因。

  实践使我越来越感到听障学生心理发育急待需要“营养”。而几年来听障学生心理教育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致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障碍。它不仅干扰了教育任务的实施,也导致部分听障学生走向了教育的对立面,成为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2 导致听障学生心理障碍原因

  2.1 心理发育障碍。

  生理发育超前(相对于正常人)是产生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13-14和17-18岁存在着两次“心理断乳”,而“断乳”应是他们走向成熟和独立的反映,而事实是这个时期初涉人世的青少年对各种矛盾和挫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精神准备,因而常出现感情上的冲动和行为上的盲目。听障学生语言上的障碍,更加剧了生理上发育的超前和心理发育的滞后,这两者的矛盾冲突。

  青春发育期的听障学生渴望独立,希望得到人格的尊重,而他们肤浅的知识和阅历又难于分辨出身边的是与非,缺乏独立解决矛盾的能力,他们常为父母、老师一点小小批评或指责而感到心理难于承受,或离家、离校、或损坏东西等报复手段来发泄心中不满。

  处于青春期的一部分听障学生还有自卑感。在班级做得调查中显示,当问起“你愿意穿着有学校名字的校服外出吗?68.6%的学生选择了“不愿意”。从这里可以看出聋生是有明显的自卑感的,他们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是“聋生”。

  调查显示当问起“听障学生和健全人相比谁“优”时,52%的学生认为“健全人好”。这些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聋生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片面的地认为“聋人”比健全人差,因而在学习上表现为出消极的态度,严重影响了聋校的教育效率。自我认识水平偏低,学习动力不强是造成听障学生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的主要原因。

  2.2 家庭、学校、社会因素。

  家庭氛围是影响听障学生心理障碍又一原因。家庭环境的不和谐对听障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影响很大,而许多听障学生家长却常以难以沟通为由把家庭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他们有的采取粗暴的态度,稍有不对就是一阵暴打,有的则采取骄惯、放任的态度,以物质和金钱的满足来代替教育。致使听障学生对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学校教育工作的不适应,社会的消极影响也是造成聋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学校聋教育常常停留在面向全体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从而降低了教育的功能作用。同时聋哑教育工作者中还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有的缺乏一定的心理知识,在对听障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常有把心理素质中出现的问题误作为思想品德问题进行处理。如:把性格孤独认为是不热爱集体,自控能力差、不遵守纪律,当成故意捣乱。其结果必然导致聋生逆反最终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3 听障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

  3.1 创设和谐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入学后的教师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亲近的人物,听障学生自然把爱转移到教师身上,每当老师向他们投入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爱抚的微笑,聋孩子都会感到快乐和鼓舞,这种师爱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信赖,而且也能促使聋生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积极去实现老师提出的希望。对于青春期的听障学生,教师真诚的信任和理解会使学生感到一种人格上的尊重,他们会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向老师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这种建立在平等师生关系上的爱,能帮助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灵,从而帮助听障学生排除心理上的障碍。

  和谐的班级环境。实践证明,一个长期生活在他热爱的集体中的听障学生,他的心态是积极的,他的情绪是稳定的,他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活,在集体中他会最大限度的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而相反听障学生在自己的集体中经常遭到白眼、被歧视、孤立在老师和同学那里感受的是不信任的眼光,时间长久,他的心理会被扭曲,不仅自身难于完成学习任务,也会为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严重干扰。

  3.2 注重交流

  谈心活动是排除听障学生心理障碍的好方式,针对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个别谈心,排除其心理障碍,这与政治思想教育有着不同的方法。第一是教师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第二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以诚恳的态度去仔细地倾听,从学生的神态、只言片语的手语书面语中去推测学生的真实想法;第三抓住学生心理深处的敏感点去攻破他们的心理防线,并帮助分析其问题。这里包含着对谈话的理解和诚恳地批评。这种谈心活动不仅是给听障学生进行心理疾病诊疗的好方式,也可以帮助教育者窥测到听障学生心灵深处的活动、特点和规律,为我们对听障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注重书面语言的情感交流。由于听障学生手语的局限性,书面语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师生沟通交流架起桥梁。有一定书面语言能力的听障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情感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听障学生积极正确地去运用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提高书面语言的能力,而且一些听障学生隐藏在心里不愿张扬的话,易于从笔尖流入纸上。但无论使用哪种书面语言进行交谈,教师都应给予对方以信心、鼓励以理解,同时帮助谈话指出问题,提出希望。

  4 对策建议

  4.1 家庭、学校、社会要密切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对听障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从溺爱孩子转化为疼爱加教育。社会上给听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好环境,净化社会文化,特别是视觉媒体方面的文化(如广告、音像制品等)。

  4.2 把训练和提高听障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提高聋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克服不良心理。

  4.3 教育工作要系统化、直观化。教育内容既要有系统性,又要有针对性。要让学生明理。教育手段要直观化,多用行为指导的方法来导行。

  4.4 行为纠正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克服学生中的不良心理。

  4.5 积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树立自信。在与人的交往中克服固执,在学会关心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宽容。5 结论

  5.1 培养学生现代心理意识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体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5.2 对听障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语言发展作为保证,根据听障学生语言的发展水平不同对听障学生进行分层次实施素质教育。

  5.3 听障学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熟悉和掌握听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科学育人。

  5.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举办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

  【参考文献】

  [1]《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张宁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职业教育课程论》徐国庆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成都十二中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文集》《高中生心理学》 郑和均、邓京华

  万金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