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有效任务设计的“起承转合”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信息技术,建构主义
  • 发布时间:2015-07-15 14:22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课程,如何利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任务设计中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信息素养,是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直面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这方面有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本文将着重围绕任务驱动教学法,从课堂教学艺术的“起承转合”出发,探讨如何创设合理任务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兴趣、适应学生知识与技能并能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 起承转合 有效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强、知识更新迅速的实践性课程,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本课程运用最频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任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讲究任务的艺术,注意任务设计的“起承转合”。

  所谓“起”就是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自然地引出任务,从而做到教有目标、学有方向;“承”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技能和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合理符合学生兴趣的、有效的、灵活多样的、具有梯度的“任务”;“转”是指在任务设计中能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亲身体验、感受、思考而潜移默化地形成知识和技能;“合”即情感的融合,在教学艺术的设计中达到学生情感的愉悦,使学生真正爱上信息技术课。

  1 “起”:创设合理教学情境

  情境性学习理论认为,那些脱离具体情境而获得的知识通常是惰性知识,容易使人形成孤立的、简单的、机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应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因此,课堂教学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是现代教育的趋势,是新课程理念中“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具体体现,这对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当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我们发现,情境是多了,但却非有效,滥用和泛用较多。有些任务或脱离学生实际,或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或为了情境而创设复杂情境,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任务目的而对任务失去兴趣,丧失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在Word表格制作教学中,在学生根本不熟悉服装面料的情况下,直接创设“做一回市场管理人员调查商铺服装面料成分”的情境,布置“制作服装材质分析表”的任务,不能引起学生兴趣,无法顺利、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注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并力求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任务的多种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环境要与现实情境相类似,所设计的任务及解决过程要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只有这样,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刺激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新知识,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Word表格制作的教学中,我以学校田径运动会为契机,创设“协助班主任制作参赛报名表”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的校园生活问题中掌握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诚然,情境只是“任务”驱动的载体,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就要充分考虑设计的情境要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设计情境时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围绕某个主题,适当、具体设计任务大小,使各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主题任务链,方便学生在主题情境中、跟着任务链去建构知识。例如:在Word图文混排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制作圣诞节互赠贺卡”的主题情境,并设计制作贺卡的有效梯度任务;在用Photoshop制作海报的教学中,可以创设“竞选环保使者活动”的主题情境,把设计“倡导低碳生活”海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题任务链等。

  2 “承”:设计多样趣味任务

  兴趣是推动人们参与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激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任务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兴趣产生、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进而保有高涨的情绪学习进一步学习知识。

  如:在Word表格的制作教学中,我让学生制作自己班级的课程表,还要加上学校安排的作息时间和课程内容。在开始制作之前,我告诉他们自行设计制作的精美的课程表将被打印出来作为礼物送给创作者。学生为了得到自己设计的课程表都非常认真地去完成这个任务。一节课下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还在课程表上加上了自己的姓名和珍惜时间的名言等。

  在frontpage分组制作网站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以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做为网站主题,规定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不限。小组成员通过各抒己见到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最后确认主题,然后进行了细致的分工,从搜索、处理素材到网页设计,学生们的积极性一路高涨着。有些小组还主动邀请我作为操作指导者,有些小组之间相互借鉴创作经验,很多小组通过两课时努力都制作出精美网站。

  又如:在执教《色彩魔术——图像色彩的处理》一课时,笔者以自演的“向日葵”变色魔术为情境导入加之“刘谦”的魔术表演用语,整堂课以制作魔术道具为主干,让学生始终带着好奇心、兴趣去学会在Photoshop中对图像色彩属性进行设置,课堂氛围非常活跃,重难点的突破顺理成章,教学效果较好。

  3 “转”:形成有效知识技能

  以问题为出发点设计任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帮助学生拓展自身知识涵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甚至可以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中去。因此,“问题解决”是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在学生中调查可能存在的的实际问题,然后重新整合教材内容,设计与学生待解决问题相关的有效任务。如:在Photoshop初步应用图层的教学中,我以“制作某球星投篮瞬间的场景合成”作为任务,让学生通过探讨、合作,使用Photoshop中“自由变换”和图层的“颜色叠加”,实现该球员影子的制作。学生通过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掌握了有效的操作技能。

  当然,教师不仅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待解决问题,也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课外”的实际问题交由学生去自主探索、处理,比如机房的建设与管理、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班级学习资源的建设等。但是,要注意的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的“课外”实际问题任务是不可取的。

  如:在Excel图表制作教学中,我以为股市是目前社会舆论中谈论较多的事情,所以就将任务定为分析股市行情,然而第一节课下来,学生马上反应很难理解,因为,股市与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遥远的。于是,第二节课,我就马上将任务改为研究一段时间内本地社区天气情况的变化,将天气变化的数据改成统计图,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显然,信息技术课堂需要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性强的课堂任务,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4 “合”:达成情感价值观融合

  任务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元化的信息汲取使他们对现实生活的重大事件和社会见闻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感受。因此,用生活情景来激发教学,以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教学引入,不仅能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体验,使他们自觉地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思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具体的生活实际为背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或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设疑激趣,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

  案例:PPT教学时,我用青海舟曲地震带给了学生们强大的心灵震撼,地震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珍贵,学生们在在PPT学习都表现得非常认真,他们告诉我“对学生而言,认真学习是对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的最好诠释”。在布置PPT作品的主题时,我让同学们自选主题,自己搜索素材,同学们马上进入了“状态”,教室里只听得到鼠标的点击声,键盘的敲击声,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创作中。学生用心做的PPT,饱含了他们的思想和努力,没有一份是相同的,也没有一份是不用心的。这样的任务设计无疑是思维的花开、精神的矗立。当任务设计在学生心里汇成情感的河流,这才是教育真正的力量。

  诚然,在实际教学运用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基础、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教师还应注意设计任务要分散重难点,要有层次感,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注重加强“任务”的反馈与评价,给予学生成就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在“起承转合”间,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等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兴趣为主线,统筹兼顾,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培养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学以致用,这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素质教育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憬。《试谈信息技术情境化问题的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第4期

  [2]顾红刚。《巧设任务,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http://blog.bdxx.net/user1/33/archives/2011/16333.shtml2011-1-24

  [3]刘园园。《初中信息技术课任务设计的有效性探究》

  吴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