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数学,华罗庚,教师
  • 发布时间:2015-07-15 13:08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1 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轻松的学习搭建有效平台

  如今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有很多教师都有同感,觉得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一片死气沉沉的,有问无答,启而不发。学生还在扮演知识的接受者,而教师还是知识的传授者,两者之间存在距离。整个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老师提问没人回答,学生无问也无答。课堂中教师是主角。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不会提问题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只有在愉快的情绪下大脑思维才最活跃”。

  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所以教学设计中“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具备层次性,课堂上教师要多用鼓励式提问”。可以让后进生模仿优生回答问题。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有了问题要积极引导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培养学生爱学、善问的好习惯,适时进行数学情感教育。

  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情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是课堂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2 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的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把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两位数加减法》这一课时,我把蓝猫引入课堂,讲到蓝猫因为乱花压岁钱受到鸡大婶的批评,鸡大婶要求他用剩下的压岁钱买些书,当蓝猫来到书店发现他的钱不够买三本书,他该怎么办呢?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都熟悉的课桌的角,黑板的角,墙角,三角尺等生活题材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数学问题:什么是角?角有几个顶点?角有几条边?角有几种?…再如在教学“射线、线段”时教师可以将手电筒、毛线等直接带入课堂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不同从而发现“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再如在教学“合理安排时间”时,教师可以以自己和班上几个同学为例讲一讲从早上起床到上学这一段时间都是怎样安排时间的,都做了些什么事?时间够了吗?效果如何?是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中感知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生活中不能缺少数学。

  3 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逐渐掌握,不断增强,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出示兔子、手帕、篱笆图形时让学生从中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再通过研究找到蕴含在其中的数学知识—排列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时教师出示路灯杆、操场上的跑道线和高压电线塔等图片时,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图形已经非常熟悉,但没有发现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画出其中的一些平行和相交的线条时引出了今天学习的数学问题:什么是平行?什么是相交?它们有什么不同……。再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出示生活中房顶的样式和小朋友上学路线图并提问:房顶是什么形?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那条路最近?为什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去提出问题。自己发现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

  4 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做到:

  4.1 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尝试应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创设一些矛盾情境,使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比如以上述《年、月、日》的教学例子中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不是每年都过生日呢”使学生对生活常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了矛盾体验。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导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那么他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从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

  总之,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予思考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培养学生爱学、善问的好习惯。适时进行数学情感教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培养数学情感,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我们需要设么样的课程观》《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2]《反思课堂交流—亚洲案例》G42/25:12

  [3]《学会求知》周南照、孙云晓.走进学习时代丛书.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张崇银 四郎志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