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探究大多数现代企业的成功案例就可以发现,良好有序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经营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以海尔公司为例,分析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内部控制环境的基本原理
自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No.55)将内部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范畴以来,内部控制环境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是COSO(美国全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还是其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均将内部控制环境视为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2008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明确提出“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但对于企业如何构建内部控制环境,以使设计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其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效应,从而达到控制的目标,多数观点认为应从企业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部控制所包含内容的各个方面入手。笔者认为,分工、权力分享与制衡才是企业构建其内部控制环境的切入点,也是贯穿于内部控制环境构建过程的主线,无论是企业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的调整或重构,还是企业文化等其他方面的重塑,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一主线。
(一)内部控制环境要素
2008年,我国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明确,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按以“人”为本的思路,控制环境要素也可以表述为以下主要内容:
(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控制环境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了企业具有自身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2)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约束经营者行为的有效机制。一般董事会设有审计委员会,有利于公司保持良好的内部控制。
(3)管理者。管理者是真正的内部控制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也是起表率作用的内部控制执行者和推行者,对控制环境的营造和维护起关键作用。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4)员工。员工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对象。企业各岗位的工作由职务定义并由经营目标确定,能否胜任则取决于承担该职务的员工其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而工作成效则取决于承担相应职务的员工的责任感与自律精神。
(5)组织结构。企业的组织结构能为企业提供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的框架。良好的组织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流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
(6)人力资源政策。主要包括员工聘用、培训、评估、奖惩、晋升等方面的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每个员工的表现和业绩。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能确保执行控制政策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进而确保控制政策的有效运行。
(二)内部控制环境重塑的基础之一:分工
企业所担负的职能任务通常由不同的任务和多项流程构成,需要多个个体共同协作完成。在多个个体实施过程中,应合理安排相应的流程和任务,针对不同个体的特性实现有效分工并形成协作。
文 刘艳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