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应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来源:学问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学,中学,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0 13:20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身边有很多东西可以拿来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素,引导学生数学思维,要求学生和教师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数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应用于生活。
数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这就需要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来源与探索过程有着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数学也能有那份悠悠的文化韵味,把学生带进神奇美妙的境界。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是指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而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掘其潜能。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教学中,我们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演自己的机会,使学生都能够看到自己可以进步、正在进步,当学生看到自己在进步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数学猜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发现和发明。所谓发现和发明无非就是一种“选择”而己,而选择能力决定于直觉。数学概念具有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性。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必须尽可能把教学中美挖掘出来,让学生体会感受到这种美,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追求。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只有当学生深入思考后,需要问个“为什么”的时候,思维才算是真正地启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
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局部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巨大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并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获得认知和能力。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河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阵地,使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待以体现,是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师生平等,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着,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地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了一个探究者,学习也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总之,课堂教学中建立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己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教学追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美系的确立。数学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多方面,都为教师教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冯有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