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协作意识谈
- 来源:学问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育,教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0 15:44
教育者能否有强烈的协作意识,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教师之间能否做到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把各方面的教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系统的整体功能,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群体协作意识呢?
1 明确协作的要求。
1.1 目标一致,同心协力。共同的目标是协作的基础。目标一致,才能产生合力,才能健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团结一致为实现整体目标而共同奋斗,否则就会产生离心力,形成各打各的鼓、各吹各的调的涣散局面。
1.2 互通信息,紧密配合。每一个教师都生活在群体之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各种教师群体、各个教师应互通情况,紧密配合,及时沟通信息,为协作创造条件。如果互不了解情况,便谈不上配合和协作。各年级组之间、教研组之间、班级之间、同一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虽然各自的分工不同,但并非是单兵作战,大家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因此,必须保持经常的联系,以达到信息及时沟通。
1.3 智能互补,扬长避短。不同的教师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教龄有长有短,教学各有特点,各人的智力、能力和个性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各有各的长处和不足,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每个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不断学习他人之长,补己所短,把个体的智能融合为整体,形成集体的智能优势,这样才能有效地去教育影响学生。
2 把握协作范围。
2.1 同一班级中各任课教师之间的协作。同一班级中各任课教师面对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在完成共同的教育教学任务中,应注意到相互配合、互相尊重。每位教师都应该促进本班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而不能过分抬高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有意或无意贬低其他教师所教学科的重要性。目前,有些学校的部分教师,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采取大量布置课外作业的办法,以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其结果不但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影响了学生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造成了教师之间的矛盾,这不仅违反了教学规律,而且不利于搞好教师的团结,应予纠正:因此,同一班级中主、副科教师、基础科与技能科教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教师之间,应正确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努力做到相互协调、共同提高。
2.2 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的协作。班主任对全班学生进行教育时,单凭自己的“孤军奋战”是不行的,还必须发挥教师集体团结协作的整体功能。如果离开了教师集体就不会有统一的要求而影响教育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也会超过班主任,这种特有的地位和作用,并非班主任所能完全替代的。所以班主任应当与任课教师密切合作,用教师集体力量教育学生。
2.3 教师与家长的协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现代学校如果没有家长的积极地参与其工作,就不能存在。”家庭对学生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并且往往是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儿童。从今天的眼光看,家庭已成为整个教育链条上一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不同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质、家庭的经济条件、政治地位、情感气氛等因素的不同,对子女教育的方式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应主动地与学生家长建立和谐的关系,争取家长的配合,达到相互支持、团结协作,使家庭与学校两股教育力量汇成一股力,目标一致地哺育孩子们健康成长。
3 培养教师协作意识的途径。
首先,领导重视,创造条件。要增强教师的协作意识,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学校领导应该为教师创造各种团结协作的环境和条件。①在工作上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领导不仅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抓好的团结协作,还应当在任务分解上做到目标一致、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在对教师评价中,应把能否做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②在组织上尽可能优化组合。学校领导对各层次、各类型的教师要进行全面分析,尽可能使全校各年级和班级的教师结构合理化,特别是在同一班级的教师配备上,要从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个性特点等因素来考虑,进行合理搭配组合,才会产生最佳的整体效能。③在制度上保证协作的顺利进行。教师之间的协作,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各教研组或年级组活动时,除了集体备课、业务学习外,还有一个相互协作的问题,班级的教师集体共同制订如何搞好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相互间信息交流、感情沟通等等。这些最好要形成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其逐渐转化为教师自身的内在要求。
其次,教师要加强协作意识的自我培养。教师协作意识的自我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其一,提高事业心与责任感。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思想基础。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无私地贡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力量,为学生的成长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不仅有赖于每个教师水平的发挥;也有赖于教师群体水平的发挥。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员,只有不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提高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协作意识。其二,增强群体的适应能力。要搞好团结协作,教师群体必须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教师群体中每一个成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积极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在实现共同目标中,每一个成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有了协作意识,并非一定能搞好协作,要学会在工作中正确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掌握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
其三,搞好人际关系。搞好协作的关键正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搞好人际关系,除了前面已经提及到的目标一致、认识统一外,最主要的就是做到心理相容和感情融洽。心理相容,这是增强协作意识的心理基础,是教师群体内部团结的重要条件。教师群体中每个成员要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要看到长处,又要明白不足之处,采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态度。
要学会尊重别人,有容人之量、宽人之怀,承认对方特点,允许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必须克服“文人相轻”和忌妒心理。感情融洽,这是教师团结协作的纽带。教师之间的感情融洽,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关心的基础之上的。此外,要达到教师之间的感情融洽,还必须防止两种情况发生:一是防止教师内部小圈子的形成,它在很大程度上起分化瓦解教师感情的作用;二是学校领导要防止办事不公,亲一部分人,疏一部分人,对教师不能保持平等关系。
总之,在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协作,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整体功能,必然会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刘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