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 来源:学问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物,兴趣,探究性学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8-10 14:16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本文从现代教育心理学入手,探讨生物教学中探究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 兴趣激发 能力培养
1 直观教学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看,他们虽然已具有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和知识经验,但周围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随着活动和感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注意并接触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时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的促使,他们特别喜欢从事以前没有玩过的游戏,尝试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从中得到欢乐,产生兴趣,获得知识。
(一)通过观察培养比较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求异法是进行比较的重要手段。求异法即找出不同点,例如在学习"水中生物"一课中,形形色色的水中生物的奇形异状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提出:"这些水中生活的生物各有哪些不同的结构特点呢?"从而引导学生对比和讨论,最后得出水中生物的分类。又如通过对动、植物细胞显微结构的比较,可总结出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大液泡、质体以及高等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中心体。比较法是探究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基础,在教学中应强化这样的训练,以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
(二)通过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归纳即找出事物之间相同的规律,一般性的规律。例如在学习"水中生物"一课中,通过观察可以找出水中生物适应水中生活的一般性特点。又如通过对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对比观察,可以归纳出两细胞三个方面的相同点:双层膜结构;遗传上的独立性;与能量代谢有关。
(三)通过观察培养分析能力
喜欢观察新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生命现象,直观教具是成功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观察,不但是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详细分析、研究生物教材,联系实际,精选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开展,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为主的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尽量以探究性的讲解代替结论性的解释。课堂上应创设探究情境,精心设计选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充分观察,允许学生动手拆卸组装,使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体会到生物学概念是通过反复的探究过程而形成的,进而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蝗虫呼吸的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小实验"的演示,教师再指导他们认真对照课本示图中的气门部位,继而引导分析、推理、判断,得出胸腹部完全浸没在水里而只露出头部的那只蝗虫先死的结论,并领悟其原因所在。教师应及时肯定他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推理判断的正确性,表扬他们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 探究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一)探究中兴趣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
兴趣是学习过程的潜动力,也是探究学习的催化剂。没有兴趣的探究过程是不可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例如,在传授"根对无机盐的吸收"的知识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做好"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的实验。上课时,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植物在蒸馏水中生长得小且黄,在肥土浸出液中生长得大而绿。紧接着教师提出: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按自己的思维态势进行推理、质疑,寻找答案。在学生渴望得到正确答案时,教师给予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肥土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盐的新知识。
(二)探究中基本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喜欢做实验,特别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例如在“水中生物”一课中,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让学生自己安装、对光、制作和观察,此时学生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就会迁移到有关的知识上,激起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有关知识,同时培养和加强了学生基本实验能力。
(三)探究中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培养
在生物教学中,经常开展探究性、综合性的活动,不仅在趣味性、实用性方面迎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而且还能冲破课堂、教科书的限制,在更广阔的时空中,通过师生“教学做合一”的活动,让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器官并用,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实用意识,学到课堂上、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组织学生到柑桔果实保鲜场参观学习,经过他们的观察、询问、分析、讨论,并在教师及技术人员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就会学到柑桔果实保鲜的操作过程及生物学原理等课本中没有介绍的实用知识:柑桔果实经过保鲜药剂处理,以增强抗病力;装入保鲜袋,以减少水分散失,从而达到柑桔果实保鲜的目的。这种探究性的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规律。不仅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而且促进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科学素质。参与探究性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课外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科书增设了许多生动易做又能吸引学生去观察、操作、思维的"看一看,想一想"、“动动脑”、“小实验”、“你知道吗?”、“课外读”和“动动手”等栏目。这无疑为生物教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精心组织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每个学生,给他们以观察、思维、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创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促使学生在活泼愉快中养成主动探究生物科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生物教育工作者,要共同携手,探讨新形势下发展生物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迎接生物教学更为美好的明天。
肖评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