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的化学课堂教学,往往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考试成绩,轻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心理压力大,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应有的技能得不到培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1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可以说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先进的教育观念产生积极的教育行为,使教育获得成功和进步;而落后的教育观念则产生消极的教育行为,导致教育的失败,甚至坑害了我们的受教育者。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善于把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爱动手、敢动手、敢动脑,教师要做新课程改革的有心人。
2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也是学生获取新知的前提。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他们的一生发展将发生积极的影响。每个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样也有着探求和掌握化学学科知识的迫切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向学生演示高中化学教材中充满趣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现象,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加以联系,通过对相关内容内在联系的分析、整理、归纳。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科学地分析身边的化学现象。从而明白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消除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畏难情绪,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例如,教学《分子运动》时,把一培养皿放在投影器承物玻璃面上,在培养皿中加入约2/3体积水,然后用药匙取一小粒品红,放入到培养皿中。品红是一种红色染料,最初在水中缓缓溶解,渐渐地明显分成两支,待片刻后,扩散完成。此时,分子运动的全过程通过光学投影到银幕上,学生都真实清楚地观察到,并透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分子是处在不停地运动状态中。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把微观物质运动状态,通过投影产生清晰的表象,展现在学生眼前,直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加深对分子概念、性质、结构的理解。
3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都是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下,加强了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好探究内容,通过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新课程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探究”栏目,它的设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作稍微的提高,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探究栏目有两种形式,一是给定实验程序让学生进行探究,另一种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通过探究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有意义的常见教学方式。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启发、比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感悟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掌握。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
4 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指挥者、参与者和倾听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设计构思,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满堂灌”的舞台,学生不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化学知识,通过温故、联想、求同、求异、理解和发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益。
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不同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
未来社会对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杨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