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课,多维度地引领学生自主、自发地去研读作品,感悟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核,培养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性,不失时机地读写练的夹缝中开展教学互动,对锁定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有着极大的作用。
【关键词】互动探究 情感迁移 弘扬个性 挖掘潜能
当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既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作品的解读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情商,让学生的情感随作品的情节一道跌宕起伏,把阅读教学演绎成一曲拨动学生心弦的美的乐章,使阅读教学更具时代气息,更魔幻魅力。
1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满腔的热忱,调动全身心的情感去唤醒学生。学生动了真情才有话可说,才有兴趣去深入地探究。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内容,教师应有针对性设置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内核。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之中,和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
如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出版社)《一诺千金》一文,学生阅读完作品后,教师没有马上要学生做练习,而是出示了3个具体事例,师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
事例1:某天,甲学生对乙学生说:“明天放学后,我们一起去溪边钓鱼。”乙学生随口就答应了。
事例2:某天,甲学生对乙学生说:“明天放学后,我们一起去溪边钓鱼。”乙学生拿着甲学生的手说:“好!我们不见不散。”
事例3:某天,甲学生对乙学生说:“明天放学后,我们一起到矿上机修厂去偷铁。”乙学生和甲学生当场拉钩盟誓:“谁不去谁是小狗。”
上述三个事例中,结果乙学生都没有去,试问乙学生都违背了诺言吗?
学生和老师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事例1中,乙学生虽口头答应去,但在答应时没有另外追加强调的语句,没有形成诺言,因而乙不算失去诺言。事例2中属于失信的范畴,事例3,虽甲乙两学生已拉手承诺,但后来乙学生幡然醒悟,这是在做坏事所以没有去,乙学生的失约是高尚的。师生通过互动探究,学生从根本上明确了“诺言”的内涵和外延,也明白了答应别人之前要认真思考,不好的事,难以办到的事就不能轻易向别人许诺。师生通过讨论既延伸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 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阅读作品后,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合作探究,共同评议,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古诗十九首《陌上桑》一文,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教师出示如下两个问题(1)作品是怎样把罗敷的美写具体的?(2)从中你有何体会?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答案进行归纳整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概括为:作品通过对罗敷的仪表神态,语言及外界人和物的衬托,把罗敷的美貌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学生最终体会到侧面烘托有时远远胜过正面的描写。
再如,湘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摘月亮》一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看谁能想出好办法把月亮留下来?学生的兴趣高涨,有的说用一面镜子把月亮照下来,有学生说把家搬到湖边,溪边,还有的学生说把月亮画下来,用照相机把它拍摄下来等,在学生之中开展互动讨论,他们不仅在讨论的氛围中尝试到获得成功的愉悦,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3 生文互动,培养学生美的情操
《新课改》力主“张扬个性,倡导发散思维。”小学阶段有一篇《画洋桃》的课文,文章揭示了立足点不同,观察角度不同所得的答案是不同的,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对这论题进行了名副其实的诠释。
在阅读教学这一大舞台,我们应充分运用当代教学媒体,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生活,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学习作品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又回到作品中去求证,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作品的描述,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辩论等。如教学《迷人的秋色》一文,在学习前教师先引导学生概述秋天的景象,学生说出后,然后要求默读作品,并在作品中找出与自己说的相似之处,进而把学生感性方面的知识提升到理性上的认识。再如小学六年级上册《献你一束花》一文,在学生阅读领会的基础上要求围绕课文内容,以“成功与失败”为话题,提出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等一些与作品内容相关的话题进行生文互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学生的心灵得到了荡涤。最终使学生达到动智动情的目的。
阅读教学中,在读写练的夹缝中实施互动教学,旨在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把握,提高学生明是非辨善恶的能力,旨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习惯,它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曹志群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