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辅导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
  • 发布时间:2015-08-10 14:27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医药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还需要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鉴于此,高校应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二者协同育人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笔者从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规章制度建设、育人队伍优化、沟通平台搭建和强化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辅导员 专业教师 协同育人

  2014年5月,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状,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1]。这为我国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应该看到,“立德树人”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还需要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坚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员育人方针。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主体各自为政,沟通交流不足,信息难以共享,很多高校也未能提供协同育人的交流平台,导致“协同育人”理念在践行过程中出现错位,两支队伍的资源优势未能有效整合,在育人功能的发挥上相对脱离。据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需要合力关注其思想情况和日常表现的占到90.3%[2]。为此,应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推动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这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

  1 建立规章制度,夯实协同育人工作基础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制度、规矩和做法,其成员应自觉遵循,按章办事,否则无法成功。因此,必须建章立制,以制度管人管事,用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保障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才能保证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1.1 成立工作机构。

  基于大德育观念,可探索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领导担任组长,由学生处、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及各学生系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协同育人工作小组,统筹协调两支队伍,明确分工和职责;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布署有关工作;搭建沟通交流渠道,负责协调具体工作,为两支队伍提供互动交流的工作平台,以便形成思想共识,协调解决存在问题。

  1.2 建立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两支队伍实现协同育人的根本保障,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要准确把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协同育人的有关制度或规定,如《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工作职责》、《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研讨制度》、《辅导员与专业教师议事细则》等,探索两支队伍协调配合的具体做法和保障机制,保证两支队伍协调配合有章可循。

  1.3 明确工作职责。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辅导员的事情,而且与专业教师紧密相关。因此,要组织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一起认真学习《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高等学校教师基本职责》等有关文件规定,明确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育人方面的工作职责。要求辅导员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自觉做到教书又育人,切实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以实现两支队伍在协同育人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双管齐下,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1.4 建立考评制度。

  建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制度,把协同育人工作情况纳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网上评教系统及年度考核中,将协同育人工作作为绩效考核、评奖评优、培训进修、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从而增强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励两支队伍广泛开展合作,形成育人合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 优化两支队伍,提升协同育人工作水平

  加强育人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基础和保障。为此,要明确选拔任用条件,加强相关工作培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优化协同育人工作模式。

  2.1 选拔优秀辅导员担任兼职教师。

  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选拔具有医药专业教育背景、有高校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强的优秀辅导员担任兼职教师,不仅可以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辅导员指导学生学业,答疑解惑,更好地服务和促进教学工作。

  2.2 选聘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导师。

  高校可以推行大学生导师制,选聘有耐心、责任感强、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担任大学生导师,每位导师挂钩联系10至12名大学生,从思想、学习、生活、职业规划、人格发展等各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及时了解和把握每位在校生的思想动态、性格、兴趣、学习和生活等情况,对大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教书”和“育人”真正结合起来。

  2.3 加强两支队伍专门化学习培训。

  常规化、专门化的培训,不仅可以加强两支队伍的沟通交流,还为两支队伍的能力提升创造条件,使两支队伍开展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3]。为此,高校应对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提供常规化和专门化培训,可以采用上岗培训、短期培训、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对两支队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势政策分析"、"学生工作业务与管理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及指导"等方面的学习培训,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不断提高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3 搭建沟通平台,拓展协同育人工作渠道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为使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能够更好地协同育人,需要搭设互动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建设,做到互通有无,合作育人。

  3.1 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

  可以定期召开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研讨会、学生座谈会,搭建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三者交流合作的平台,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典型案例、经验总结进行研讨,实现学生信息全面共享,形成思想共识;尤其要针对两支队伍不同的岗位特点,提出双方需要协同配合的工作,以便取长补短,共同探索学生乐于接受、富有教育实效的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

  3.2 建立思政教育网络群。

  可以系(部)为单位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信群等,把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都纳入其中,交流和探讨学生的疑难问题。辅导员可以把学生的电子信息档案,包括学生的出生年月、性别、兴趣、政治面貌、担任职务爱好等情况在群中予以公布,以便专业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专业教师也应及时公布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学习成绩等,以便所在班级的辅导员能第一时间获知并进行教育。

  3.3 辅导员定期随堂听课。

  要求辅导员每2周至少到所带班级课堂听课一节,既可以督促学生课堂纪律,减少学生上课打瞌睡、玩手机等不良现象,还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任课教师交流沟通,探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优良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强化社会实践,提高协同育人工作成效

  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强化社会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4.1 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指出"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4]。因此,医药院校可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发挥教师所学医药专业优势,让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一同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如开展关注老人健康"测血压"行动、下乡入户进行上门义诊服务、艾滋病防控知识宣教活动等,让大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又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巩固深化专业理论认知,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4.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协调配合,提高协同育人成效。可发挥具有文艺、体育、美术、音乐、朗诵等业余特长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使其自觉远离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5]。

  4.3 开展专业技能大赛。

  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可以发挥医药院校教学资源优势,举办医学专业特色活动,如在护理“沙场点兵”、“医学检验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大赛”、“药膳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上加强合作,在大学生参与竞赛、训练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供帮助,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又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协作精神[5]。

  辅导员和专业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随着全员育人理念的日益深入,在高职院校医药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调动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双方力量,加强沟通交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真正落实全员育人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 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2014-5-2.

  [2]聂莹,常飞云.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0.

  [3]梁亚宁.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4]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13/200703/20558.html,2005-2-1.

  [5]陈曦.高职院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的路径初探[J].漳州职业技术学报,2014,3.

  郑长江 王二丽 杨丽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