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新课改,生活化,数学
  • 发布时间:2015-08-10 15:07

  新课改倡导数学生活化,而情境教学正是一种人为创设的“数学生活化”方式之一,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氛围,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1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多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充满思考性的的故事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新知的兴趣,增强探索的欲望。

  教学“长、短”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开课:黄牛伯伯和小白兔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它们在树下乘凉,一只蚊子落在了黄牛伯伯的身上,黄牛伯伯把尾巴一甩,蚊子被赶跑了。蚊子又飞到了小白兔的身上,小白兔也学着黄牛伯伯的样子,用尾巴去赶蚊子。可是怎么也赶不走蚊子。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孩子们听了都哈哈大笑,纷纷发言:“因为黄牛伯伯的尾巴长,小白兔的尾巴短……”从而轻松地引入长短的认识。

  教学“0的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0的印象,我就用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天,0在路上遇见了8,不认识,便说:“哈哈!兄弟,别以为你扎了根皮带,我就认不出来了!”后来0又遇到6说:“兄弟,你什么时候留起小辫子来了?”孩子们听后笑得前俯后仰,开心极了。同时,他们也牢牢地记住了0、6、8三个数字的区别及在书写上的注意点。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系列问题: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该怎么办?(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3 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动机。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经营活动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帮动物找家”、“找朋友”、“登山”、“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

  比如在上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问题导入新课,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5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应贴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如,在教“按比分配”时,一上课,我就把学生带入了帮体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五年级的学生分球,王老师有12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到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这时,我说:“你们这种分法王老师试过,可五年级的男同学非常不满,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我们16个人,怎么和她们8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向了。

  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的多分点,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来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时抓住时机:“对,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6 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

  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按角分类”时,我课前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先任取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别的东西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如果出示含钝角的那一部分,那能否判断呢?出示含直角的那一部分呢?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有的能判断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能判断呢?这一疑问使学生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精力集中,智力也到了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质疑,巧妙的释疑,可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总之,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创设出与新知密切相关的有效情境,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一直在积极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

  崔菊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