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孩子脱离乡土之根

  • 来源:学问
  • 关键字:思想品德,青少年,乡土文化
  • 发布时间:2015-08-10 15:26

  与这个时代一样,人们的物质追求有些急功近利与浮躁,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如此。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里,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因素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分析道德失真的根源,其中一个失误就在于德育与乡土文化的脱离,致使塑造人的德行的道德教育成为道德知识的灌输。任何偏离乡土文化的道德教育都是盲从的、非理性。因为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认知的发展,也只有渗透于乡土文化的氛围之中才会有意义,才会产生民族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付诸于道德实践,道德体验,再转化为道德行为。理性地向乡土文化回归,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乡土文化的趋向下,探索功利视野中的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构筑、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乡土文化是“根”的教育

  提到乡土?很多人都错误地以为乡土就是民间的一般风俗习惯,一般的民间工艺和技艺。然而,人们对学校的期望并非仅仅传递本土文化的一般技艺,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出去,开阔视野,见见世面。同时,家长们又担心孩子离开家乡后忘记自己的祖宗,忘记生养自己的土地。所以,只有那些深深嵌入人们心目中的文化内容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也才是研究乡土文化必须考虑的东西。无论学生走到哪里,都能深深地影响和帮助学生的未来。

  乡土文化是以本地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内容的教材。包括乡土地理、乡土历史、乡土社会、乡土自然、乡土文学等等。教给儿童乡土教材,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助于儿童认识乡土和培养热爱乡土的观念。

  笔者地处黄河故道、运河之滨的德州。这是一座河流文明造就的古城,远古时期,滔滔黄河水在这里纵横其界、负载千钧;隋大业四年开凿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演绎着数不清的悲欢离合。正像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言:德州“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它因黄河而命名,因运河而闻名。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先民活动的遗迹,这里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历史事件“少康中兴”就发生在这里;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也是从这里传向广袤的中华大地……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是德州乡土文化的魂,两河之水繁荣富庶了德州的历史。

  然而遗憾的是,提到德州的历史,德州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生,只知道有一个董子文化街,其他的却是知之甚少了。由此可见,受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主流文化的影响,德州农村社会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谈古说今,聊一聊先人轶事,说一说本土风情已经很少见到。农村人外出务工的日益增多,留守儿童有增无减,加之村级小学的缩减,寄宿制中心学校的建立,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与父母等亲人相处的时间明显减少。大部分学生“很少”听别人说起当地的传说、故事或民谣。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关注的仍然是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对于地方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力度很少。

  乡土教材给新课程多一种选择

  “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教育并不能让所有的人离开生长的土地。很多人完成基础教育以后,还是要回归传统社区,过传统生活,从事传统生产。”经过多年的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滕星依然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怎样才能避免孩子们成为融入不了主流社会,又不能认同祖辈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乡土文化边缘人”,让他们在学校学到有助于生存,并获得幸福的知识,成为这位教育学者,同时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原本被忽略的乡土教材。

  “涵盖本土知识和本土文化的乡土教材能为农村和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一些基本的生存教育,对他们具有更加实际的意义。”滕星说。

  乡土教材并不是让孩子们认祖归宗,而是不让孩子成为“乡土文化边缘人”。我们可以看到,本土文化严重缺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下,当地学生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思想盛行,个人主义思潮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减弱,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薄弱,不注意公共卫生,同学之间不团结等。这些现象虽然只是一种倾向,但任其发展,后果严重。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使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面临新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祖国是扩大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此言深刻阐明了爱国与爱乡的关系,以及爱国教育的途径。换言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必须从他们对身边事物的了解与热爱开始。乡土教材的使用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特别是德育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切记的是不要把乡土课程开发简化为编教材,课程应从教育的原点出发,这个原点就是学生,而且是具体的学生个体。因为包围着学生的,是他们互不相同的生活。每个人都是由认识他周围的事物始,去认识更大、更抽象的世界,都是从对周围的一草一木、一亲一友始。漠视了这一点,我们的乡土文化教育就极易变成空中楼阁。

  王朝霞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