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将遵循五大发展理念
- 来源:财会信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发展理念,国企改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3 11:29
10月29日,为期4天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会议勾勒了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发展的五大原则,明确了改革路径,涉及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国家治理等各方面。
会议公报强调,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有评论认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财税、金融及国企改革将会有大的突破。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会认为,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会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三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四是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统计显示,1978年~2010年三十多年时间里,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87%,“十二五”规划确定GDP年均增长率为7%。不过,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速仅为6.9%,低于全年增长7%的目标,这也是自2009年以来,GDP增速首次破“7”。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称,当前中国的GDP总量中第三产业的占五已经达到51%,已开始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如果一味保持过去的快速增长,继续扩大工业生产,造成产能过剩,对经济也是一种伤害。“6.9%仍属于合理区间,下一步中国GDP增速可能降至6.5%,甚至降至6%。但这在从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的过程中已算是高的了。如果能长期保持5%,那也是不错的。”他说。
但也有人测算,想要实现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倍的目标,“十三五”时期中国年均GDP增速要达到6.5%,这可能成为“中高速增长”的底线。
公报还强调,要提高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不过,全面小康不仅要追求发展的速度,更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表示,“十三五”的目标并不只是经济,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
坚持五大经济发展理念
全会要求,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十三五’期间,以互联网+、通信、高铁、航天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将蓬勃发展,中国经济转型也将逐渐由产业规划推动转换为市场力量驱动。”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等专家认为。
全会提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国家软实力与硬实力同步提升。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王小广表示,过去发展的不协调造成了区域、城乡和群体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各种社会矛盾。未来要更加注重整体推进,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经济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长远未来。
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对此,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说,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更开放的视野,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国际限制,刺激生产要素跨空间的流动和配置,形成全方位的主动对外开放格局。
在民生方面,全会公报还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内容。“实现脱贫攻坚等目标,不仅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任务设计,更要在财税、金融、民生保障等领域打好‘组合拳’,建立相互协调长效机制,激发社会各界‘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能动性。”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表示。
“十三五”财税金融国企改革再出发
“十三五”期间,我国下一步的财税、金融、国企改革引人关注。全会公报明确,我国“十三五”将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事实上,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已取得了积极进展:自2012年初首次开展试点以来,“营改增”稳步推进;2014年8月获人大通过的新《预算法》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
不过,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问题依然不少,如:间接税比例过中,且过于依赖企业税源;经济建设性支出偏稿,社会福利和民生支出不足;“全口径”预算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流于形式。
业内预计,“十三五”期间财税改革面临:降低间接税比重,完善地方税体系;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基金和国资经营预算的管理标准向一般公共预算看齐;中央在基本养老、医疗等领域承担更多的事权,地方财政自主权扩大。
资本市场也是被关注的焦点。“间接金融占比过大,意味着大量的金融风险聚集于银行体系,企业融资成本也较高。而且,银行产品与服务相对单一,对有些领域,例如三农、小微、高新技术等企业的金融服务很不得力。”东方证券分析师唐子佩称。
“十二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的直接融资比例已提升至40%左右,但总体上看,相比其他国家仍然落后。继续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实现金融资源配置市场化,仍将是“十三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此外,注册制实施、资本市场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改革也被认为是“十三五”期间的重头戏,在“十三五规划”中有可能被重点提。
今年9月,国务院出台文件要求,到2020年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这被看作是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也是“十三五”规划中的内容。
专家认为,国企改革的核心是资源和权力的重新调整。国企改革大多数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的方式进行。
本报记者 沈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