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召集大家开会时先让与会者自由选择座位,然后让大家休会片刻再进入会议室,如此歇会、开会五六次,结果发现多数人每次入会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位子。根据这种定位心理,社会心理学把“一个人自己选定的角色位置不因其他因素而发生太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定位效应”。
“定位效应”是由于人们受到第一印象的默认心理影响,对首次座位形成角色默认,而对首次不熟悉的座位产生冷漠感,其“定位意识”不会轻易改变。择业创业也如此:自小接触绘画的人,不会轻易放弃绘画这个爱好,成人之后甚至可能选择绘画作为职业,成为画家。在写作、音乐、体育等方面也一样,一个人将来选择什么职业,与他自小所受到的熏陶感染有关。一个自小生活在浓郁香烟味中的孩子,将来可能也会成为烟民;一个自小看惯了父母打牌的孩子,很可能也成为一个涉赌的牌手,这都与第一印象在大脑里形成的角色默认有关。
若一家企业最开始是做矿产开采的,那么今后也会继续从事采矿业,即便矿产资源枯竭,也会到其他地方去采矿;若一家企业本是养鱼的,要其改行养猪,则会一时转不过弯来。因为行业的跨越要另起炉灶,成本较高且容易陷入经营陌生,在艰难的起步阶段是很难盈利的。有些企业虽然看似改行容易,但由于扎根于企业内部的“基因”无法改写,“定位效应”总是会对企业产生巨大的牵拉力,根深蒂固的“角色默认”在起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的进一步运营。
在房屋建筑业不太景气的当下,一家从事建筑业的企业即使看到运输、电力、通讯等行业能盈利,也不会因诱惑而转行。在无巨大刺激的情况下,从事房屋建筑业的企业将保持角色的一致性,继续走自己的路,不断探索发展。如果一个人给自己定好了一个理性的就业职位,便会追寻与预期愿望相匹配的工作,尽管可能丢失其他的就业机会,也会继续朝预期目标迈进。“定位效应”的存在未必是由于害怕跳槽的风险,而是人的思维定势和契约关系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这种契约关系有人与人之间的因素,也有“人与座位”之间的因素。恰如一个胖子坐在小凳子上,一个瘦子坐在一把大椅子上,两人都坐得不大舒服,却彼此不会去交换一下位置。
当存在特别巨大的刺激时,“定位效应”也可能被瓦解而失去作用。在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哪一行业能够赚大钱,如炒股或者其他可以暴富的投机行业,总会产生许多“有钱能叫鬼推磨”的怪事。有位日商曾经对中国企业做出一针见血的评论,并且引起了共鸣。这位在华工作多年的日商认为,日本人的吃苦耐劳比中国人差,珠三角、长三角的企业工人特别能吃苦,日工作时间达10小时,日本人是做不到的。但在中国各大城市有大批劳动者等待就业,而真正懂技术的熟练工却十分稀少,因为有些中国工厂在“发财梦”的巨大刺激下,往往是什么来钱就一窝蜂地造什么,企业的员工流动性也大。行业的不稳定和员工就业的不稳定,造成了工人难以在一个技术工种上长时间工作,以积累行业高水准的技能。而日本能够拥有一支技术一流的产业大军,是因为日本员工在一个岗位一干就是几十年,长期固定的岗位磨练了他们的技艺,从而能造出世上最精密的产品。虽然中国人有比日本人更灵巧的手,能造出精美绝伦的刺绣工艺品,但中国企业及其工人常常“这山看着那山高”,产品变更频繁和工人流动性大,始终难以达到技术熟练的高水平。
文 许亮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