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徐浩峰的门派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师父》,处女作,武林
  • 发布时间:2015-12-02 11:37

  徐浩峰还是那个徐浩峰,即使影片投资越来越大,脸熟的主演越来越多,主题和风格却没有丝毫妥协。看完根据徐浩峰本人短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师父》,不由心生感慨:他的小说,果然还是让他自己来拍才像那么回事。

  徐浩峰的处女作《倭寇的踪迹》讲的是被排挤的武术绝学如何重归武林正统,《箭士柳白猿》缅怀在军阀混战中渐渐没落的武林,而新作《师父》则将两大主题合二为一。廖凡饰演的主人公——南派武人陈识,想在天津武术界开馆立足,收当地青年耿良辰为徒代为“踢馆”,却未料卷入一场天津武术界的剧变。各方势力轮番登场,充满繁文缛节的行规背后是掌权者的“宫心计”,武林越来越成为故步自封、自娱自乐的小圈子文化。风雨飘摇的乱世中,到头来仍旧是拳脚斗不过枪子儿,功夫敌不过政治。天津人的自负与武者的执念,都如螳臂当车,终将被时代车轮无情碾过,只留下悲情英雄形影相吊。

  通过三部影片,徐浩峰渐渐固定了他自成一派的武打风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的武打片跟港式武打片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是武打,我是交手。”他的主人公往往“快准狠”地一招制敌,接近武术实战。徐浩峰的每部影片都会非常“行家”地展示一些兵器和武术的用法,如《倭寇的踪迹》中的倭刀,《箭士柳白猿》中的弓箭,以及《师父》中的“八斩刀”、咏春拳,其呈现效果当然不如唯美浪漫的《一代宗师》具有观赏性,但可能更耐得住武学爱好者的咀嚼。看惯“尽皆过火,尽皆癫狂”的港式武打片,大众对于徐氏电影的适应程度不好评判,但独树一帜的武术设计正是徐浩峰电影带给影坛的最大贡献。

  徐浩峰对观念性的重视是大过现实感的。影片开场后出现了大量生僻的武学门派、规矩,需要花不短的时间才能进入主人公身处的世界。大量快速摇移的镜头使得观众难以获得沉浸式观影感受,而是不断被任性的镜头运动和剪辑节奏间离出来。而且,徐浩峰的注意力总是在人物和动作上,环境很少参与叙事,更像是舞台上的布景。即使拍《师父》时增加的投资让他用了更好的明星,美术、服化也比过去讲究,其人物形象却仍像速写般抽象简单,对白也和镜头语言一样,相当精简,直达目的。对于不喜欢的人而言,这就是徐氏“死穴“,向来是争议焦点。但换个角度,假如他坚持到底,会不会就成了风格呢?

  徐浩峰说自己有“混血梦”。大约习武之人总会敏感于身体和性情的局限,徐浩峰特别喜欢调侃中国人的“人种缺陷”,金发碧眼的混血妹子配角已成徐氏电影的标准配置,这次也不例外。甚至于,他干脆让金士杰老先生跟一位高大浑圆的俄罗斯美女“私奔”,露骨地满足了一回中年男人的隐秘幻想。

  跟前两部相比,《师父》还是通俗好看多了,故事是一出乱世津门武林传奇,恩怨情仇一应俱全。不过,“刀背藏身”的徐浩峰,还是继续小众下去才有价值。如果学陈凯歌在《道士下山》里那一番活色生香的时尚解码,定会失了徐氏元神。但愿轰轰烈烈的华语影坛,容得下一位另类作者,剑走偏锋,开宗立派。

  文/兰若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