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结构性矛盾凸显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电影,拐点
  • 发布时间:2017-06-06 14:05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高开低走,暑期档、国庆档先后失守,让年初喊出“冲击600亿票房”的业内人士无不大跌眼镜,中国电影市场“拐点论”甚嚣尘上。

  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2016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413亿元,距离去年全年票房440亿还有27亿元的差距。在过去的11个月中,4月、5月、7月、9月、10月以及11月这6个月的票房都低于去年同期,外界预测今年票房与去年持平或略有增长,预计全年票房将在455亿元左右。

  2016年春节档,当周星驰的《美人鱼》创下中国电影票房纪录时,几乎所有人都笃定地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潜力不可估量。然而,从4月开始风云突变。暑期档票房约为124.2亿元,相比去年“零增长”,作为全年时间跨度最大的电影档期,每年的暑期档票房基本与全年的整体走势保持一致,全年票房预计立即从“冲600亿”变为“守500亿”。到了国庆档,内地电影市场取得15.8亿元票房,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15%,500亿的目标也成了奢望。

  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其中“票补”减少被公认为票房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分析,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票补”大约为40亿-50亿元,约占票房总额的10%。这些或来自于制片方,或来自于发行方的票房补贴,直接计入了全年总票房中,制造了票房的“非理性繁荣”。有人认为,如果去掉“票补”,2015年总票房为390亿元。2016年如果按照455亿计算,真实票房相比去年仍有17%的增长。

  第二个重要原因则是影片质量下滑,缺少“现象级”大片。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看来,2016年国产电影类型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缺乏优质内容供给。主流影片依然重复生产青春、爱情、喜剧等“轻电影”,观众对此已经审美疲劳,缺少中小成本的黑马,票房收益和口碑评分相比去年反差甚大。与之相对,市场缺乏支撑性的大制作奇幻、魔幻影片,类似去年《捉妖记》水准的佳作没有重现。

  电影市场具有周期性,一部好的作品往往需要两三年的开发、制作和打磨,才能与观众见面,这就是电影创作的大小年问题。“这也反映出当前中国电影综合工业水平尚不稳定,难以连续提供高质量的影片。”饶曙光说。

  第三个值得关注的因素是所谓“小镇青年”的失灵。去年“小镇青年”对中国影市的贡献引人瞩目,暑期档的《捉妖记》票房中超过80%来自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今年暑期档“小镇青年”作用不再。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去年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们是被“票补”拉进影院的,如今三四五线城市正在面临人口下降,年轻人都去一线城市闯荡了,哪还有“小镇青年”?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没有达到预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华谊兄弟影业副总经理柳庆庆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观众消费的分流。艺恩咨询预测,网络大电影全年上映2500部,同比增长400%,远远超过预计上映院线电影的485部。

  饶曙光表示,如果说中国电影真的出现“拐点”,那就是中国电影发展模式、增长方式出现了某种拐点,长期外向型增长模式带来的红利曲线已渐趋平缓,这是影市长期超速发展引发的正常效应,不必过分沉浸于过往加速发展的兴奋喜悦或悲观消极地对待矛盾弊端。“各方争论的‘拐点’正是当前中国电影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电影票房增速放缓是其表象,中国电影产业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矛盾才是实质。”

  文/黄柏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