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底发行:入市有风险“豪赌”需谨慎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保底发行,票房
  • 发布时间:2017-06-06 14:09

  今年年初,《美人鱼》最终票房近34亿元,创下中国电影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中影、龙腾、联瑞、和和、光线五家公司对这一项目传闻中16-18亿元保底发行的投资也成为业内讨论焦点。

  所谓保底发行,即一家或几家发行公司先付给制片方资金以获得该片发行权,如果最终票房超过保底额,双方再按比例进行分成。自2014年北京文化与中影股份北京分公司共同发行的《心花路放》保底5亿元,最终票房11.7亿元的首例成功案例出现后,一系列成功范本极大地刺激了影视公司甚至基金公司投身保底大潮,希望通过“豪赌”赚取超额回报。

  但今年暑期档以来,《绝地逃亡》《封神传奇》分别保底10亿元,最终票房分别为8.9亿元和2.84亿元;《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与《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的保底金额均为4亿元,但票房却止步于3.4亿元和1.56亿元,参与保底的影片几乎全军覆没,而今年一再跳档的《我不是潘金莲》即便被打上“冯小刚作品”和“圆形”画幅的标签也未能让本来充满自信的耀莱影视收获其5亿元保底预期的红利,这些案例让拿着“热钱”进入影视行业准备捞一笔的公司,不得不重新审视风险。

  光线影业年初因参与《美人鱼》的保底发行成为受益方之一,掌门人王长田在年初的媒体交流会上却表示,他并不认为保底会成为主流,因为它容易被经济规律影响。要不风险由一方承担,要不利益向一方倾斜。总体来说保底失败率很高,绝大多数项目都以失败告终的运作方式必然不会成为主流。

  4月,《叶问3》票房作假问题浮出水面,盲目的保底行为也是导致其为了获取预期收益缓解压力,从而采用不良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资本进入电影市场后,保底金额水涨船高,一些影视公司不得不通过购买电影的方式获得发行权,部分带有投机心态的资本也期望在快速发展的电影行业“以小博大”。一时间,票房注水、市场虚高现象层出不穷,《叶问3》票房黑幕被揭开正是资本投机现象下的个案,提高行业票房预期,从二级市场圈钱的行为已经脱离资本运作的初衷,成为一种诈骗。

  从今年整体电影市场来看,保底发行仍然是高风险与高机遇并存。电影票房充满了不确定性,资本在对电影艺术和电影工业没有较为完整的认知情况下盲目签署保底发行协议,很容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只有建立规范的市场体系和行业规则,才能护航保底发行机制良性运作下去。此外,电影票房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电影成色的好坏,任何一种经济杠杆都无法保证艺术品质,在泡沫退去后,电影人回归创作本体才是正道。

  文/杨涵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