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与粉丝:仰赖它们你就“输”了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IP,粉丝,电影
  • 发布时间:2017-06-06 14:17

  IP的最大属性就是自带粉丝,这个庞大的群体也是电影改编相对来说最容易转化为票房的群众基础,无疑,在变幻莫测的电影市场,还未诞生就自带“流量”的优势能够为各利益方带去底气。正因如此,“IP+明星”的创作套路在影视行业愈演愈烈,一些创作者指望依靠粉丝的力量成就电影在经济上的成功,然而这种走捷径的思路不仅是艺术创作上的最大误区,更是对“粉丝经济”的误读和滥用。

  回顾2016年中国影市,几乎不再有明星、导演敢自称为“票房保证”,IP与粉丝经济似乎也不再是票房灵药,许多IP电影的成绩令人哗然。尤其在今年暑期档票房表现不佳的情况下,IP电影热度以及口碑的下滑更加明显。以《爵迹》《盗墓笔记》《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等为代表的大IP电影,即便在文字作品已经拥有较为稳固和庞大的读者群的情况下,同时启用时下人气颇高的偶像明星出演,也未能在票房上有所突破。尤其是《爵迹》被传票房4亿元、亏损4亿元的现实,将导演郭敬明通过《小时代》系列所营造出来的“偶像即正义”的光环一举击碎。业内明显感觉到,这届观众不再像前几年那样狂热和盲目,即便电影有粉丝的应援,票房也只能在上映前几日井喷式增长,随即便急速回落。

  但IP的能量在今年并非一蹶不振,像《湄公河行动》《驴得水》《魔兽》《美国队长3:英雄内战》等一些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影片中也不乏优质IP的身影。由此可见,IP与粉丝不应成为电影票房低、口碑差的原罪,它们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借由“铁杆粉丝”作为第一批口碑发酵者,将优质内容快速传播出去。如何将优质内容转化成多元化、有创造力的内容形态,是IP拥有者面临的严峻挑战。

  IP是一座富矿,其中的价值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源源不断被挖掘,从而进行泛娱乐生态布局。例如《盗墓笔记》《微微一笑很倾城》,先有网络文学积累的大量粉丝,再有影视剧改编后被赋予的更生动的表现形式,最后是网游以及与品牌的跨界合作等,这个过程不仅让IP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也在持续开发中被挖掘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文/杨涵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