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需要的不是“教师”而是“助学”
- 来源:人力资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现代学校,教育,助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06 10:39
笔者完全赞成雷先生的看法。今天,为了回答“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为了挽救学校的“传道”功能,本人在2007年就撰文呼吁:必须坚定地推进学习领域的改革(《中国教师》2007年第10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观念转变。在观念转变方面,迫切需要真正树立“学生主体”的学习观念,必须在学校中真正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建设现代学校,需要完成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第二个转变是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自主”。在第一个转变方面,20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已经有许多人认识到“能力发展”比“知识记忆”更重要。在第二个转变方面,进步有限,在学校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尚任重道远。
工业化是一个以牺牲个性为代价来追求效率的时代,伴随工业化的进程,学校也成为批量化生产劳动力的“人才工厂”。近代的学校大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教育中人的个性的丧失。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强盗叫做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住在埃莱夫西斯附近。他设有一张铁床,强迫被捉到的人躺在床上,把身材矮小的拉长,把身材高大的截短,使他们的身体与铁床的长短相等。现代的学校恰像一张普洛克路斯忒斯的铁床:
不管人的个别差异,将快的拉慢,将慢的拉快。“小学数学”所规定的6年教学内容,有的孩子可能仅仅用3年就可以学完,但他必须跟着全体同学“齐步走”。为了建设现代学校,必须打破这张“普洛克路斯忒斯铁床”,必须使学生在学校中实现自主学习。
今天,在许多学校中,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尚未受到足够的尊重。在多数学校中,教师还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学习过程还主要是一个学生被动地“要我学”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学生主动地“我要学”的过程。学校中仍然大量采用全班、全校、全省甚至全国的统一教材。学校中仍然由教师、学校领导、教育局领导甚至是教育部领导来为学生选择教材,而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水平和兴趣,在教师精心挑选和推荐的书目中自己选择教材。本人2009年曾在《条件具备的学校可以考虑取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一文中,提出“厌学”仍然是困扰教师和家长的大问题。
根据现代学习理论,学生不是一只通过训练而就可以获得某种能力的“巴甫洛夫的狗”或“斯金纳的鸽子”,而是一个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情感的个体。孩子们拥有不同的性别、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以及智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绝不是一本统一的教科书可以满足的,绝不是“标准套餐”可以满足的。不同的孩子,需要有不同的学习路径和学习进程,需要通过读不同的书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笔者认为,在现代学校中并不需要“教师”,仅仅需要一些“助学”。为了尽快实现学习过程从“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的转变,我们不仅有必要将“教育部”、“教育局”、“教育委员会”,改名为“学习发展部”、“学习发展局”、“学习发展委员会”,也需要将学校中的“教师”改称为“助学”。
在学校中,“助学”将扮演与以往的“教师”非常不同的角色。“助学”的主要职责不是“教育”,而是“帮助”、“支持”。“助学”不再是“训练学生”,而是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向学生提供帮助。“助学”不再是在前面带着学生们跑,而是在旁边陪着学生们跑,在后面推着学生们跑。“助学”不再是把学生视为“口袋”,不断地向里面装“知识”,而是把学生视为独一无二的、有个性的人,从而帮助他获得发展。“助学”不再是把学生视为可以向其拷贝数据的“硬盘”,而是把学生视为一个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搜索引擎。“助学”所关注的不是让学生记住特定的学科知识,而是要帮助学生保持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学会探索世界的方法。“助学”所关注的不是如何把学生训练成能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的演员,而是如何帮助学生们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何帮助学生们在人生的舞台上成为编剧。“助学”懂得,能力只能在学生自己试错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能力并不是训练的结果。
同时,“助学”需要为学生精心准备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例如,语文学习方面的“助学”需要为学生准备包括对话、短文、报告、新闻、日记、短信、游记等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需要涉及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广泛的题材,需要在词汇、语言点、文化知识、长度、难度等方面都符合特定学习阶段的学生的语言水平,需要符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要求。当学生在语音、语法、逻辑、理解等方面遇到困难的时候,“助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帮助。
现代学习心理研究揭示,“要你学”的灌输,往往是事倍功半;“我要学”的追寻,却往往是事半功倍。以“助学”取代“教师”,在学校中真正实现“学生中心”,不仅可以是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帮助学生从小形成“自己为自己负责”的观念。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这种自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儿童需要从小懂得,不能靠家长为自己负责,不能靠老师为自己负责,不能靠社会为自己负责,必
须自己为自己负责。自己的前途,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帮助学生形成这种自我负责的意识,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一个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自我负责的意识,将会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重新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方面,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终身教授、经济学家陈志武,曾在一篇文章中讲述了自己在美国长期生活和伴随两个女儿长大的经历。他写到:“我女儿她们每个学期为每门课要做几个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包括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针对自己的兴趣选好一个想研究了解的题目或课题。第二是要找资料、收集数据,进行研究。第三是整理资料,写一份作业报告。第四是给全班同学做5-15分钟的讲解。这种项目训练差不多从托儿所就开始。……写好报告以及讲解文稿,她在全班同学面前介绍她的这些分析结果。我觉得这样的课程项目研究与讲解是非常好的一种训练。实际上,她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我当教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我做研究上网要找资料,而她也是为每个题目上网找资料、做研究,她写文章的训练也已经很多。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我当教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
我曾听到过许多像陈志武这样的华人父母们感叹美国的教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与自己在国内接受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相比,美国儿童的阅读量要大许多。
可喜的是,在中国也已经出现了一些勇于率先“吃螃蟹”的学习改革先行者。2011年6月2日、3日两天,笔者参观了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农村乡镇中学。在两天时间里,笔者听了不同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手工和音乐课,观摩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讲评会,听该校崔其升校长介绍了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与校领导和教师们进行了座谈交流。笔者欣喜地看到,在杜郎口中学,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包括“自学、展示、反馈”三个主要环节,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展示”而不是教师在讲授。课堂上,教师仅对学生的“展示”提供“反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显然,教师在这里所扮演的是“助学”的角色。作为一个在讲台上教书近30年的教师,笔者对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切身的感受。看到应试教育对儿童的摧残,看到应试教育正在消蚀着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正在葬送着我们民族的未来,笔者常常感到痛心疾首。在杜郎口中学,在这些普通农村学生们身上,在这些勤奋而朴实的“助学”们身上,笔者受到很大的鼓舞,心情为之一振。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也可以说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我们有理由设想,那些被“教师”所“训练”出来的人,无法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抗衡那些在“助学“的支持下通过自主学习成长起来的人。
以“助学”取代“教师”,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实现这种观念转变,才可能实现中国亿万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才可能实现中华文明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巨大喷薄。
文/谢小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