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 来源:人力资源
  • 关键字:高校毕业生,创业
  • 发布时间:2011-12-06 10:56
  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数量逐年增多,也有一批创业典型涌现,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渐渐显现,但是,对创业的支持与投入仍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高等学校需要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联系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并期待他们将来成为自主创业者。

  大学毕业生创业面临的瓶颈

  首先,从大学毕业生自身来讲,存在着创业意识薄弱、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够、创业技能匮乏等问题。据辽宁省的调查,由于上述问题,导致大学毕业生有创业想法的不足20%;敢于申领《自主创业证》的不足5‰。

  其次,对于大学生家长来说,多数希望孩子毕业后能找到一个比较稳定、没有风险的工作,并不支持孩子冒风险去创业;同时,大学生的家庭也大都缺乏支持其创业的条件,诸如资金、场地、客户以及父母创业的经验,等等。

  再次,在政府层面,一是资金扶持力度不强,如小额贷款办理的手续比较复杂、周期长、要求高;偿还期较短;资助资金额度过小等。二是可供挑选的创业项目不多。各省市可供高校毕业生创业选择的项目库大都未建立或不健全,创业项目种类和数量较少,可挑选的余地不大,建立配套的专家库的更少,缺乏对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选择的专家引导。三是准入门槛仍然较高。不仅很多行业需要执业资格准入,而且还有对创业者的身份和投资额度等方面的限制。四是化解风险力度不大,就现时的政策法规而言,创业损失大多是由创业者及其家庭承担,使很多高校毕业生对创业一旦失败造成的后果十分担忧。五是“实训帮带”时间有限。至今,还没有一个“实训帮带”期限及“成功双赢”的模式或办法。六是创业平台与载体较小。比如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业园区建设、创业实践中心建设等数量还不多。

  最后,在社会环境氛围方面,还存在公共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创业文化氛围不浓、社会经济组织对大学生创业的贡献率不高等问题。

  上述诸多方面深层次问题的存在,不仅使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对创业“望而生畏”,而且使少数有创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想而却步”;更重要的是,受经验、能力、人脉、资金、资源、社会环境等“瓶颈”因素制约,高校毕业生创业后真正能够披荆斩棘坚持下去的并不多。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1.统一认识,树立大创业观

  首先,对大学毕业生创业要有概念和认识上的统一。要有大创业观的思想,即他们开办企业,自己当老板,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创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建功立业是创业;到艰苦地方、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聪明才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是创业。树立这种大创业观,是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一系列创业活动和教育认识上的基础。

  其次,创业需要激情、环境和条件,更需要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民族创新意识的提升,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实质是在他们身上培育创业精神和理念,树立创新意识。同时,埋下创业的种子,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炼,待时机成熟,他们就会成为创业的开拓者、实践者。

  第三,大学毕业生属于知识分子阶层,其创业条件与其他人相比有许多优势。创业一旦成功会产生极大的社会倍增效应,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并激发更多的社会人员创业。即使新创立的企业最终未能成功,在创业过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笔财富,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发挥高校的基础作用

  (1)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教育教学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是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突出专业特色,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目前,辽宁省高校均按课时要求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43%的高校创业课程设置学时高于8学时,6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选修课。

  二是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材建设。比如,2010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省内有关专家,在全国率先编写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基础》,作为全省统编教材,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完整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三是评选创业教育示范校,探索和推广成功经验。比如,2006年和2009年,辽宁省教育厅通过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实地调研的工作程序,共评选两批在普遍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创业教研室和课程体系,完善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孵化基地等方面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高校作为全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充分发挥了示范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的表率作用。

  (2)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各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自2003年以来,辽宁省高校培养了专、兼职创业师资1152人,涌现出大连工业大学尹琦教授等一批省内外知名的创业教育专家。

  (3)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

  高校必须成立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明确就业创业工作的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另外,通过大学生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可以帮助理清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如辽宁省教育厅连续5年组建“辽宁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报告团”,邀请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专家、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等,深入多所高校举办“大学生自主创业辅导报告会”,从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项目的选择、创业前的准备、自主创业办理程序、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和创业成功的亲身经历等多个角度做了系统的报告,巡回报告讲座50余场,50余所高校的近3万名大学生聆听报告,引起共鸣。

  (4)广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如组织就业创业政策校园宣传指导、创业培训、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等。2010年,辽宁省高校就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等活动近500次,累计培训近10万人,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社团50余个,参与社团学生万余人。

  二是举办大学生创业展洽活动。2006年、2009年,辽宁省连续举办两届大学生创业成果展洽活动,努力打造辽宁创业活动品牌,省内百余所高校和近200家企业展示了高校创业教育成果和大学生创业企业风采,集中推出科研成果、提供创业项目、展销企业产品。

  三是利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比如与相关科技部门合作,把高校科技创新与大学生创业紧密结合,利用高校科技创新的成果、项目、专家队伍、信息资源

  等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5)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并且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指导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可或缺

  第一,要发挥政府牵动作用、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一是完善扶持政策,出台涵盖税费减免、贷款担保、财政补助、培训实训、指导服务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要依法促进创业,比如2009年,辽宁省政府正式发布了《辽宁省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规定》,其中进一步明确了《自主创业证》的法律地位,填补了国内地方立法空白。三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如扩大小额贷款、普惠培训、岗位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的惠及范围。四是建立协调督查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联动机制,并且要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职责和量化考核指标。五是要建立部门负责机制,确立有职能、有任务的大学生创业工作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要建立规范有效的指导服务体系。一是建立保障机制,抓好政策落实。各高校要把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理顺领导体制,建立健全就业、教学、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二是通过管理创新,优化创业环境,营造创业氛围。例如,可以鼓励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通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商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广告和营销策划大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启发创新思维和灵感。三是不断拓展创业指导和服务内涵。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组织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第三,要搭建创业平台,构建孵化体系。一是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如辽宁省政府投入4600多万元,建成1.1万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集创业教育、政策实验、师资培训、学生实训、企业孵化、项目对接等功能于一体,已孵化大学生创业企业84个,实现销售收入1500多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100多个。二是构建省、市、区(县)、社区、高校多级创业孵化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科技园、软件园和创业园,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使之成为高校创业孵化基地。高校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建立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场地,配备必要的创业公共设施,形成一定规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训、创业项目孵化的基地。三是要整合资源,共促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要充分利用科研队伍、平台和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使学校就业、科研、教学等部门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第四,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发挥导向作用。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二是宣传创业典型,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宣传各地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以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三是建设大学生创业门户网站,提供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服务,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文/刘铸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