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塞 “药”不能停

  这或许是一次机遇,国内外大多数城市都被出租车空载率高、交通堵塞、出租车司机收入较低等“顽疾”困扰,手机打车软件或许将有助于改善这些问题。

  自1588年出现承揽出租车业务的四轮马车,到1897年世界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在斯图加特成立,再到当今庞大的出租车队伍,出租车行业走过了400余年历史。伴随出租车行业发展壮大,城市交通问题也如影随形而来。早在1635年,城市管理者就出台了第一部管理出租车行业的法案--由于伦敦和威斯敏斯特的出租马车堵塞城市交通,这两个城市开始出台管理法案限制出租马车数量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进入新千年之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出行频率上升,出租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城市交通问题也频频出现。人车争路,矛盾尖锐。道路交通得了高血压,病得不轻,缓解交通成了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件大事。

  “中国式”打车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出租车公司出现在民国时期,经历了解放初“赎买”,计划经济体制限制。那段时期,出租车数量极少,而且服务对象主要是外国旅客和高收入者。

  改革开放后,出租车行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 1992年以后,各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租汽车行业发展的政策,并普遍放松了对出租汽车行业的进入限制,各种社会资本特别是私人资本迅速进入,使出租汽车行业进入了“井喷式”的发展阶段,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出租汽车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

  《2013-2017年中国出租车行业发展动态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国在册的出租车达109万辆。其实,没有在册的“黑车”数量是在册出租车数量的一倍到两倍,非在册出租车有二三百万辆;二者加总,在中国从事出租车营运的车辆可能达到400万辆之多。

  除了出租车以外,中国的汽车租赁业务也有较快增长。1995年,北京出现了第一家针对个人租赁业务的汽车租赁公司。之后,全国各个省会的汽车租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仅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地汽车租赁公司已达2000多家,可供租赁车辆有20万辆之多。

  当然,在出租车行业发展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无法躲开的矛盾和问题。出租车行业不健康增长,出租车挤占道路,导致交通堵塞,人车矛盾尖锐;个别地方市场准入不足,造成居民打车困难;公司经营不当,司机负担过重,收入较低……

  各领域的专家、学者都提出过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有人站在浅显的经济学角度,认为出租车的产品属性属于私人物品,政府应当放开出租车行业的管制,实行市场化经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殊不知,即便是在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西方国家,对城市出租车行业的管制也相当严格。

  在巴黎,私家车拥有量非常高,整个市区大概只有15500辆出租车。这部分出租车中大部分属于出租车公司,也有很多属于“个体户”。 受雇于出租汽车公司的司机需要向公司上缴一定的“份钱”;经营个体出租车的司机买断经营权后,载客的收入全部属于他们。巴黎出租车工会行业组织CSAT严格控制着城市出租车的数目。

  纽约市政府对出租车业的管制不仅表现在运营价格、时间和方式等方面,对出租车的数量也有着精确的控制。1937年纽约市政府为了控制出租车的数量,开始实施出租车“牌照制”。到1938年共发出12187张牌照,至今这一数量也没有改变。当时,一张出租车牌照只要10美元,现在每张牌照的价格已高达30多万美元。

  过渡方案

  但是,即便是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双重作用下,市场依然出现了交通堵塞、出租车空载率高、出租车司机收入下降等问题。国内外各个城市管理部门都在积极研究,试图寻找出改革方案。

  就在政府部门忙着寻找解决方案之时,手机打车功能应时而来,并席卷开来。

  打车软件将手机的定位功能与即时通信功能相结合,在乘客和出租车司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当有打车需求的乘客通过手机中的移动客户端发出召车请求,司机通过手机客户端收到乘客需求,然后可选择接受或者拒绝,进而实现了召车和揽客之间的信息互换。这将有效地提高出租车司机的载客率,解决乘客打车难的问题,提高出租车司机的收入。

  其实,打车软件并非起于国内,英国和美国早已出现了类似的企业。近两年,国内许多城市都遇见了“打车难”的问题,见识了“西洋景”的海归们从西方取来了“真经”,开辟了一片利润蓝海,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打车方面的供需矛盾。

  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内,中国打车软件市场进入了“南北朝并列,三十国争霸”的格局,加之软件企业背后各种风投影影憧憧,出租车公司跳出来反对,政府部门出面管制,一时间,出租车行业圈里圈外沸腾起来。

  除此之外,国外的打车软件公司也想挤进中国市场,试图分走一块蛋糕。来自大洋彼岸的打车软件Uber悄悄地进入上海,与国内打车软件不同,Uber主要面向中高端私家车市场。根据官方信息,Uber在上海还处于测试阶段,仅在上海新天地等区域提供服务,且车源比较有限。

  从利益的角度说,打车软件的出现撬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机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能存活下来的或许不多。但在交通拥塞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当下,打车软件虽然无法标本兼治,但盘活了出租车利用率,减少了路面空载出租车对城市交通的负担,却不失为一个改变以往“中国式打的”的治堵过渡方案。

  要知道在欧洲一些国家,出租车并非招手即来,除非是一些交通枢纽、著名景点、购物区和高档酒店附近有候车区,否则一律都是电召出租车。某种程度上,这对于交通问题的确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这剂治理交通拥塞的“药”,国内尽可服下去试试效果。

  文/张力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