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新人类

  80后的水产人士,他们初涉水产行业不久,但也绝不是菜鸟。他们普遍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从象牙塔中走出,怀着自己的梦想进入水产,为自己的幸福奋斗。他们比前辈们更容易接受新技术,也更喜欢交流,他们比后一辈却更加稳重,有个性却没有绝对的自我。他们是在高房价高物价中挣扎求生的“苦难”一代,寻妻不易,在平均年龄日渐衰老的水产行业,他们是生力军,同时也将是也必定是水产行业中的中流砥柱。

  那现在他们的梦怎么样?他们的现状又如何?在匆匆的社会脚步下,他们是否能更得上社会的脚步,行业的足印?他们会给未来的水产行业带来什么颠覆性变化?让我们走进80后水产生力军,与他们一起品尝回味他们酸甜苦辣,对未来做个YY美梦。

  水产80后:古老行业的有力传承

  他们年富力强、对水产业充满激情,虽然年龄都仅在而立前后,但已不少人已有了老道的行业经验。他们既怀有梦想,又脚踏实地,他们肯拼搏、敢尝试,对水产行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群人中,有一部分是从其它行业“跳槽”而来,更多的则是拿起了父辈手中的接力棒,为水产养殖这个古老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走自己的路,他们是水产界80后。

  满怀梦想 脚踏实地

  80后是年轻一代,他们的头脑中从来不乏理想,正是在这一种信念的支持,他们带着初生牛犊的劲头投身于水产业。

  在人们惯常的思维中,80后往往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的竞争,眼高手低。但我们发现,很多水产界的80后并非如此,他们有的是继承父辈产业,还有的仅仅是因为一时的兴趣,甚至是突然涌现的一股冲动,但无一不是熬过辛苦、耐过寂寞。从他们身上,总能发现数年拼搏的痕迹,在交谈时,过去的种种经常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仔细想起,看似简单的经历,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苦奋斗。

  江门的林永贺是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从研究生二年级时起,一直抱有“老板梦”的他就开始了自己销售渔药的创业,虽然遭遇了不少白眼,甚至是蔑视,但他还是朝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前行。目前他和亲戚合伙开办了一家微生物科技公司,并且通过网络直销的方式,在激烈的微生态制剂市场中开拓出一片天地。

  在珠海的项李保,早年曾经玩世不恭,辗转多个行业一事无成后,在帮岳父养鱼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反思、规划人生,并且爱上了水产业,现在已经拥有三间饲料店、一家水产流通公司,饲料年销量5000吨,每年收购鱼几百万斤,成为当地的名人。

  在我们的采访对象中,绝大部分人都和林永贺和项李保相似,他们没有家庭余荫或很多的资源,靠着自己的努力慢慢起步,逐渐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这些年轻人很好接触,他们开放热情、喜欢交朋友,愿意接纳新事物,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对行业充满希望。在砥砺前行的过程中,他们实现了人生的转变和升华。

  即便和农业的其它领域相比,水产业也相对保守、封闭落后,这注定是一个忍受得了艰辛和寂寞才能成功的行业。满怀梦想、脚踏实地,从一塘鱼、一包饲料、一箱药品开始,这些水产业的年轻人,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依靠自己的努力换来今日的成绩。和很多老辈的水产人一样,他们皮肤黝黑、双手粗糙,与众不同的是他们心中对未来的追求。

  善于总结 善于学习

  通往成功的道路必不平坦,前进的途中也会遭遇困难。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和学习,这也许就是一代80后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跌倒了再爬起来,类似的励志故事非常多,处于旁观位置的人们,往往都沉迷于行业重量级大佬们的经历或传奇,却没能领悟到其中具有普适性的精神,在很多人感觉“仅此而已”的奋斗者身上,其实有着一样的光芒。

  2012年底,在珠海斗门的陈坚球预测未来的塘租会上涨,依靠早年做饲料业务员、药品和虾苗销售的积攒,一次性投入了150多万元,承包了160多亩虾塘7年的使用权,没想到2013年因病害严重,塘租一路下滑,虾塘无法转租出去,在多年积蓄化为乌有的考验面前,他选择了“硬着头皮自己养虾”。然而现实依然严峻,由于病害,现金流很快陷入困境,他再次从银行贷款100万元,依靠自己的技术,终于成功养出了8塘冬棚虾,化解了危机,他的生意也扩展到了虾苗、药品和养殖。

  先不论对一个靠自己打拼的80后年轻人来说,250多万元的投资分量有多大,单就是面临困境时的信心和毅力,并不比很多商业偶像的故事逊色。和老一辈的水产人相比,80后们更加善于思考和总结,他们秉承了前辈们的经验,同时又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工具和方法,思想上也不保守,和上一代人相比,他们无疑具备了更多利于成功的优势。

  水产是一个高风险行当,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行业已进入微利时期,更是充满了种种变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容应对。或者这样说,困难是必然会出现的,关键能够从纷乱的头绪中整理出核心要素,找到有效的方法,以及坚持的勇气。

  新的理念 新的发展方式

  不一样的思维,造就了80后独特的经营思路。以林永贺为例,在店里的时候,他干的最多的事就是上网聊天,他在几个QQ群里都是养虾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他可以同时和很多人交流技术心得,也可以在最快的时间知道行业信息,“甚至是隔壁村某个虾塘倒藻了”。

  在水产业,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养殖户群体数量庞大,却严重缺少实用的技术和信息,他们只能依靠“说不清楚”的经验在搞养殖,以及口口相传的消息来获知行业动态,不仅明显滞后,很多时候甚至和事实截然相反。

  80后们不仅熟练掌握上网、微信等信息手段,他们喜欢交朋友、爱交流的个性也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行业资料,进而做到先人一步。另外,在本次采访中,我们注意到,受访者中很多人不再局限在养殖,而是兼顾药物、技术、种苗、饲料等行当。

  对于经营个体来说,跨界经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行业的层面看,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趋势,微观个体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加强,意味着行业水平的提升;如果未来这样的个体成为主流,那么必将加快行业集约化的速度,更有利于普及健康的养殖观念,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新技术的推广。

  “我们最喜欢年轻、有想法的客户。”一位大型饲料企业的营销高管这样说,在他看来,年轻的人懂得的知识多、发展欲望强,更容易契合企业的理念,特别是开发经销商,年轻的经销商大部分比较重视技术质量,不会单以价格来衡量产品的好坏,而且他们有精力、愿意跑基层,能真正帮到养殖户。

  “开发这些年轻客户,对企业自身也有要求。”该高管还提出,针对年轻的水产人,首先是产品一定要过硬,要么是质量方面领先,或者是有独特的优势;再者就是企业要能提供使其不断发展的方法,比如配套技术、产品服务,比如资金的支持,或者是产品收购和流通方面的帮助等等。“年轻人嘛,都希望将来做大,其实应该给这些人提供支持,行业将来要靠他们,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双赢。”

  未来的主力军

  一代又一代先驱的奋斗,造就了今天中国水产业傲视全球的地位。水产行业的发展,在于技术、观念和从业者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其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随着这些80后、甚至90后的加入,这个行业的知识、智力和体力储备不断得到加强。

  曾经有这样一个现象,企业推广新技术、新观念,但经常在养殖户层面碰到很大的阻碍,“我养鱼的时间多过你吃饭,还用你来教我?”技术员们碰到这样的“老人家”,往往无从入手。

  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随着年轻一代逐渐壮大,形势已经发生改变。在本次报道的问卷调查中,80后们普遍乐于接受新事物,虽然有的人还是持谨慎态度,但绝大部分人都想获得更好的技术和产品,即便是一时不会采用,也愿意进行尝试、验证。

  近几年来,原本相对静态的水产业也在加速变革,特别是在土地资源和农村劳动力变化的大背景下,水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的趋势比以往都快,过去那种“几口塘养家糊口”的小农模式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将来的养殖场必然是具备一定规模、商业投资型的综合基地。

  在这样的趋势下,客观条件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在直接经营养殖的环节,如养殖和种苗公司,老板们都已处于指导地位,公司担纲重任的主力军,基本都是30岁上下的青壮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无论是经营企业还是独立发展,80后、90后们将推动行业加速前进。

  每个人都有追梦的权利,现在的行业大佬们,当年也是一个个怀揣理想的热血青年,时代虽然在变,但勤奋、好学、踏实、拼搏的真谛永远不变。既是传承,又是发展和提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毫无疑问,这群年轻水产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农财宝典》记者 李航 廖斌 曾思铭 苏若晶 郑燕云 孙岁寒 吴耀华 见习记者 杨玲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