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养殖核心技术:强微造水方案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泥),造水可谓养虾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目的是为了控制以下几个指标:

  (1)养殖过程中的水质水色全程稳定,极少变化,大的变化就意味着应激的产生。

  (2)控制有机污染物浓度,特别是底泥的改良,使用本套技术保证清塘时,底泥减少60%,并从而控制最好的菌相。

  (3)控制氨氮、亚硝酸、硫化物指标,PH严格控制在7.5-8.5之间。

  (4)通过微生物和生物肥水操作,以及蓝藻及倒藻控制措施,控制和保持最好的藻相,从而创造最好最恰当的溶解氧。

  1.下苗前清塘和造水(下苗前10天进行)

  ①清塘:

  首先排干塘水,第一天使用鸭浆膜炎药物(1公斤/亩)和鱼虾清除药物(建议用天然油茶枯饼粉1-2公斤/亩)并翻动塘底泥,然后全池泼洒生石灰100公斤/亩。

  第二天,施基肥:使用牛粪等有机肥200公斤/亩堆塘角,并将水加到1米水深.建议使用“活水生物料”(经发酵腐熟的菌肥饵肥)全池泼洒。

  ②造水:

  水加够后,使用“强微生物解毒泼洒剂”1kg/亩水面,全池均匀带水泼洒(开增氧机),然后使用“强微水精翠”(150克/亩),在增氧机周围泼洒。

  ③盐度调配

  放苗前3天,抽盐水到1度左右,放苗前1天。再使用1次“强微生物解毒泼洒剂”1kg/亩水面,全池带水泼洒,然后试水放苗。

  2.下苗后的水质平衡技术:

  ①在下苗后的7-10天内,将水位缓慢提升至1.8-2米,然后通过漏水系统.控制在10天内漏水20-30cm,同时不间断控制在10天左右抽进1次新鲜水。

  ②在下苗后的10-5天内,投放大头鱼10-30尾/亩水面,鲫鱼100-200尾/亩水面,利用混养底栖鱼类起到辅助改底作用。

  ③每进一次新鲜水,则先使用一次“强微生物解毒泼洒剂”500克/亩,再使用一次“强微水精翠”500克/10亩调理水质(基本上的话,这两种产品每10天坚持使用一次,淤泥厚的虾池可适当交替使用“强微改底养泥复合菌颗粒”500克/5亩来进行底泥改良,交替代替“强微水精翠”来使用),坚持的结果,就是水色全程都是肥活嫩爽,pH稳定。

  ④每下一次雨则使用1次“强微生物解毒泼洒剂”(开春后第1-5场雨,其中灰霾天气之后下雨的用量为1Kg/亩水面,其他时间下雨后,用量可0.5kg/亩水面)如果连续几天不停雨,则隔1天必须使用一次解毒剂,每次0.5kg/亩。

  ⑤每月使用一次生石灰5公斤/亩水面,沿塘边1-2m范围带水泼洒。

  ⑥每月使用一次生物菌肥,如“活水生物料”,每次用量30-50公斤/亩,堆塘角使用。

  ⑦观察水质开始变淡时,及时补施牛粪有机肥20-30kg/亩水面,或菌肥“活水生物料”5公斤。施肥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防止水色变化过快过猛。

  ⑧每月定时施放一次过磷酸钙2.5-5公斤/亩水面。

  ⑨每月施用一次活性水产矿物质1公斤/亩水面。

  调节水质最适宜的使用顺序:首先用“强微生物解毒泼洒剂”500克/亩,第2天早上生石灰5公斤/亩沿塘边洒,然后施肥“活水生物料”,下午使用“强微水精翠”500克/10亩(视底部淤泥污染情况可用“强微改底养泥复合菌颗粒”500克/5亩交替使用)。

  ⑩虾塘改底操作:适合于底淤泥厚,养殖后期,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以及生物杀蓝藻后的操作;

  大部分的虾病害来源于底泥,养泥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塘底养好了,水色就好,菌相稳定,带动良好的藻色,虾病明显减少;

  改底用“强微改底养泥复合菌颗粒”,每包500克,用于5-6亩水面,直接均匀洒入池塘;建议和水质调理菌“强微水精翠”交替使用,每隔10天用一次,交替用“强微改底养泥复合菌颗粒”和“强微水精翠”,坚持下去,保证水质稳定,底泥中的有机物减少2/3以上,整个水体氨氮,亚硝酸盐不超标,pH保持在7.5-8.5的良好状态下。

  3.增氧机的配置和使用

  ①选用转动式增氧机。

  ②每3-4亩水面搭配一台,高密度养殖,有条件的建议尽量多配置增氧机。

  ③光线充足好的天气下,白天停机,晚上开机。

  ④阴天或低气压天气,白天晚上均开机。

  强微 供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