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苗市场:市场容量30-40亿尾

  母本原地踏步多年 种苗退化明显

  珠三角养殖生鱼是以湖南、湖北或山东乌鳢为父本、本地斑鳢为母本杂交繁育的子一代,而珠三角的斑鳢是上世纪90年代自香港引进的(俗称“港种”)。1994年杂交生鱼最先在广东顺德地区进行培育,1996年左右培育技术开始成熟。据了解,杂交生鱼因长相不同于市场已知的两种生鱼,如身上斑点比亲本大,刚入市场时不被养殖户及消费市场接受,被称为“鬼鱼”,仅在顺德乐从等局部地区养殖。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及苗种培育技术的进一步改良,至2003年左右,杂交生鱼肉嫩味美、生长速度快、起肉率高、耐低氧、抗病能力等较亲本强,特别适合高密度高产养殖,才渐渐成为广东地区生鱼主要养殖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

  杂交生鱼因种种优势,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渐渐显露出将步“港种”等原种鱼的后尘——苗种优势性能缓慢退化。不少养户纷纷反映,“以前喂养第一批杂交生鱼苗种,120天最大的公鱼有3斤/尾以上,现在怎么养都只有2斤/尾左右。”“港种”作为杂交生鱼生产中使用的母本鱼种,因抗病力差、生长速度慢,养殖规模逐渐缩小。由于缺少完善的选育体系,“港种”作为亲本也存在品质退化问题。亲本数量的减少及品质退化,成为目前制约生鱼苗种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母本鱼种发展了20多年还是早期引进的那批“港种”衍生的,种苗退化程度可想而知。

  由于生鱼种苗紧缺,2012年的黑芝麻价格由往年的250元/万尾涨至700元/万尾,在高利润的驱使下,生鱼种苗市场可能出现了部分伪生鱼苗或劣质生鱼苗。据调查,部分养殖户的生鱼在体重达到1斤左右时生长速度比其它同期放苗的生鱼显著减慢,生长接近停滞。此外,生鱼种苗质量低下,亦可能提高养殖过程的发病率。

  目前,华南生鱼养殖99%用杂交苗,部分为苗场供应亲本鱼而养殖“港种”。其他地区因昼夜温差大、养殖技术较低,杂交苗种较本地苗种生长、产量均不具备明显优势,养殖仍以本地生鱼为主。

  市场巨大 缺乏成熟企业

  杂交生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湖南生鱼为父本、“港种”为母本的杂交种;一种以山东生鱼为父本、“港种”为母本的杂交种。前者所产的杂交种野性较低,成活率相对较高,并且在1斤以前生长速度较快,为市场主要养殖品种;后者身体修长,卖相好,因而也有一定的养殖市场。

  据《农财宝典》统计,广东生鱼种苗市场的容量达30-40亿尾,但是诺大的市场却几乎没有一家成型的企业,私人苗场鱼龙混杂。由于缺乏大型企业资金的支持,更缺乏技术上的突破,种苗退化的问题也随之日渐凸显。

  珠三角养殖生鱼种苗多由当地的私人育苗场繁育,缺少规模较大的企业或成熟的品牌,众多私人苗场主要分布在中山三角、顺德杏坛、南海九江等地。在生鱼市场真正算得上规模的苗企只有南海九江的科达恒生公司,但相对于众多私人苗场,科达恒生并不具有明显优势。

  当黄颡鱼全雄苗逐渐受到各方瞩目时,生鱼种苗仍然处于私人苗场鱼龙混杂的初级阶段。市场如此巨大,为何连通威、海大这样的水产巨头在生鱼种苗市场都没有丝毫建树?

  据了解,不少大企业早已意识到这块市场肥肉,但是众多技术多年来难以突破,如生鱼全雄苗的研究,由于生鱼本身的生理属性,鱼苗早期一定要投喂冰鲜,因此生鱼种苗研究困难多多。由于生产生鱼种苗的门槛较高,技术缺乏,短期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是大部分厂家基本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生鱼种苗市场杂乱无序、无人监管的原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