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偷死综合症研究进展和防控技术

  从病虾和人工感染病虾中均可分离到疑似病毒颗粒,对其RNA聚合酶基因及其同源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疑似病毒属于野田村病毒科α野田村病毒属。我们推测这种病毒是导致对虾偷死病的病原,暂时将其命名为“偷死野田村病毒”。

  大约在2009年,我国开始发生对虾偷死综合征,同时在泰国和东南亚一带该偷死综合征给养虾业带来很大损失。我们从2009年开始对这个病原进行调查,认为这个“偷死病”是由多种病原引发的,主要包括黄头病,野田村病毒性偷死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以及部分在溶氧条件好的情况下出现的白斑病。YHV、CMNV、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分别是导致黄头病,野田村病毒性偷死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病原,我们建议称之为“偷死综合征(Covert mortality syndrome,CMS)”。

  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认为,“偷死病”是环境变化导致对虾慢性中毒的结果,它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养殖量超过容纳量。根据我们研究室黄倢研究员就偷死综合症病原作的一个简单图示,在不良养殖条件下,同时存在YHV.CMNV.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等病原时,会导致对虾偷死综合征。

  急性肝胰腺坏死症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肝胰腺萎缩、肿胀、颜色浅以及壳软,它生长缓慢,一般在放苗后20-30天就可以引发100%的死亡率。对比发病虾和正常虾的肝胰腺,可以看到发病虾的肝胰腺颜色非常浅,为了区分其他病原引起的早期死亡,美国Lightner教授将它命名为急性肝胰腺坏死症,这命名引起大家的共识。同时他的研究团队报道副溶血弧菌能够引起急性肝胰腺坏死。

  现在报道急性肝胰腺坏死症病原可能还有其他的弧菌,弧菌是我们养殖对虾水环境中非常常见的优势菌,大部分是有益菌,甚至是有医学作用的,只有少量是病原菌。即使是同一种菌,它在不同的居住场所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病原菌,在弧菌里面可能常见的病原有鳗弧菌,哈维氏弧菌等。

  我们实验室对急性肝胰腺坏死症的病原弧菌及其可能的毒力因子做了研究,根据细菌浸泡攻毒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确定EMS/AHPNS是由高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引起的。

  可能引起偷死病的两个病原:偷死野田村病毒和黄头病病毒采集我国沿海主要对虾养殖地区发病对虾样品,对其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可见肝胰腺小管萎缩,塌陷,部分肌肉组织呈凝固状或溶解样坏死,肝胰腺,肌肉和淋巴器官中有很多嗜碱性的细胞质包涵体。通过回复感染实验,我们证明了这个病原,它的死亡率非常高,高达80%。

  从病虾和人工感染病虾中均可分离到疑似病毒颗粒,对其RNA聚合酶基因及其同源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疑似病毒属于野田村病毒科α野田村病毒属。我们推测这种病毒是导致对虾偷死病的病原,暂时将其命名为“偷死野田村病毒”。

  过去已经报道了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和凡纳滨对虾野田村病毒,但是这两种病毒都不能引发肝胰腺坏死的症状,我们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它主要的侵染组织包括肝胰腺,肌肉和淋巴器官。

  目前我们已经基于病毒RNA聚合酶核酸片段设置了检测野田村病毒的一个逆转录PCR和环介岛等温扩增引物,建立了野田村病毒的PCR和环介岛等温扩增检测技术。通过分子离心的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的很多样品中,包括凡纳滨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脊尾白虾,罗氏沼虾以及梭蟹中,都能检测到野田村病毒。

  黄头病病毒是一个对虾病毒,最早发现在泰国,现在一共有6型基因型,其中YHV-1从泰国株分离得到,毒性最强。以往发现的YHV会感染斑节对虾、日本囊对虾、凡纳滨对虾、其中斑节对虾可能是黄头病病毒的自然宿主。黄头病病毒严重影响到养殖期70-80天的对虾,感染后3-5天内发病率为100%,死亡率最高可达90%。

  在采自河北和天津的对虾样品中最早发现黄头病病毒,它的感染组织包括淋巴器官,肝胰腺,头胸部和中肠部部位。通过我们制备的一个荧光探针,发现在肝胰腺组织可以看到一个非常强的荧光信号,通过基因组测试结果,它跟以往报道的基因型有一定的差别,所以我们把它命名为新基因YHV-1,就目前检测结果来看,我们认为YHV的出现跟凡纳滨对虾引种有关。

  对虾偷死综合征的防控技术

  鱼类有一个3源体的一个说法,对对虾疾病发生来说也是一样的,由一个传染源,易感染源,以及传播途径组成,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来防预对虾疾病。对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我们应该引入生物安全生物体系,对于保护易感染源,我们通过微生物防预体系完成,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资源利用技术,抗病微生物饲料强化技术,微生物絮团健康养殖技术,以及微生物环境改良的技术。

  从养殖厂生物安全方面考虑,包括养殖场规划、建设和水体控制。对于环境,主要是对虾池环境的处理过程,还有配置饲料和安全饲料,易感组织控制包括水源环境源种以及避免多病源种,还有生物防控,最好一项是病原体的隔离,对病害防控,包括早期诊断,药物防控,疫苗防控,生态防控以及综合防控,健康管理。

  对于对虾偷死病防控,有4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选择健康的苗种,适宜放苗。应该创建一个苗种检验检疫制度,无疫育苗厂建设,确保养殖场生物安全。从影响对虾成活率来说,主要有白斑病,急性肝胰腺坏死,黄头病,病毒性偷死病,桃拉综合征,以及影响对虾成长的传染性皮下组织坏死,肠胞虫病,这两样不会造成对虾急性死亡。

  第二方面就是创建健康稳定的水环境系统。这是大家都有共识的,处理清塘之外还要使用益生菌制剂,定向改善虾体内外优势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微生物平衡。

  第三方面是饲料。就像食物对我们人一样,饲料对虾来说也是最重要的。通过对虾肠道菌群的分析,对凡纳滨对虾分别喂食添加了芽孢杆菌的饲料以及未添加芽孢杆菌的饲料,自然发病前后芽孢杆菌多的对虾群生长率及成活率均较高。

  第四方面是科学精细养殖过程管理。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测,调水和换水,充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是让病原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状态,还有是养殖模式,倡导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还要考虑一个养殖周期的问题。

  养殖过程中的胁迫因子,主要包括了氨氮氧,养殖密度与虾的蜕皮、CO2的升高、亚硝酸盐的升高、人工的一些操作以及藻类细菌的毒素、盐度的变化、温度的骤变以及病原的感染。

  《农财宝典》见习记者 杨玲 根据录音、PPT整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