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视角下汉绣产品价值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游客,汉绣,价值研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2 15:59
1.研究背景
汉绣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刺绣工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迄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清代至民国在武昌青龙巷和汉口绣花街曾形成繁盛的汉绣产销市场,影响力辐射中部地区乃至全国,与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等并称中国十大名绣。汉绣主要流行于荆沙、武汉、洪湖一带,也称作荆楚汉绣。汉绣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还参加了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受到好评。1910 年和1915 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解放后,充满地方文化特色的武汉汉绣大型挂壁“三棒鼓舞”、“闹莲湘”等作品被选送北京,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 极具楚韵遗风的汉绣因具有珍贵的文化、艺术、经济等价值,在2008 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荆楚文化和打造“灵秀湖北”的又一“名片”。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量机制低廉、造型简单的“快餐型”旅游产品充斥市场,市场对旅游服务、旅游场地等的倾向性重视,忽视了以纯手工艺为主的一些地方特色技艺的创新开发,汉绣也不能避免的走上了滑坡的道路,市场化之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喷绘刺绣的出现也占领了多部分正宗汉绣的市场。此时,对汉绣产品价值进行研究,从游客视角、以最直接的受众为标本来了解汉绣的价值所在,分析汉绣保护传承、商业开发的现状,找出提升、发扬汉绣价值的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
2.游客视角下汉绣产品的价值
2.1 汉绣具有荆楚之地的独特文化印记
汉绣最初是从荆沙地区到武昌、汉阳然后再向汉口发展的,后来扩展到了湖北省江汉平原和长江中游两岸广大地区,成为极具地域性特色的民间刺绣。汉绣生长的历史文化背景同先秦时期的楚地刺绣一脉相承。它在楚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开花,发展到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商品绣,再到解放后的遍布全省的手工艺绣品,无不浸透着荆楚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尚,在世代相袭的过程中造就了汉绣鲜明的个性,使其具有强烈的本土艺术感染力,深深的烙上了荆楚之地独特的文化印记。这种浸淫千年的文化印记是汉绣传承至今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但是保护传承老龄化使得汉绣在国家快速发展的文化事业中显得滞后和微弱许多,亟待引起重视。
2.2 汉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汉绣以战国时期的楚绣为基础,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的苏绣、蜀绣、湘绣和粤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汉绣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花无正果,热闹为先”,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
汉绣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当时的汉绣产品主要分三类:作为生活用品的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多用于闺阁陪嫁。其中,汉口的绣花戏衣颇具名气。二是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堂彩、龙衣、狮皮、戏装、道具等。三是敬神赛会的礼仪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汉绣作品色彩鲜艳、花纹瑰丽,典雅多姿,题材多为珍禽异兽、奇花佳草和自然物象,其中以楚人崇尚的龙凤形象最丰富和突出,充分继承和发扬了楚文化的特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岁月沧桑变迁,汉绣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文化内涵逐渐淡薄,同其他绣种趋于雷同,自身特有的工艺及文化元素也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发扬光大,而是日渐式微。
2.3 汉绣在旅游商业开发方面亮点缺乏,淹没在众多汉产旅游商品中。
汉绣绣品中不乏精品,而且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旅游纪念意义。宣统元年(1909),武昌的彩霞绣品公司的绣画、美粹学社的绣字,曾获武汉劝业奖进会的一等奖;第二年,彩霞公司、美粹学社又获得南洋绣品赛会的一等金奖。1928年湖北省第一次国货展览会上,武昌的彩霞绣品公司和汉口广华绣铺的绣屏,一并获得特别奖。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末,汉绣大型挂壁“三棒鼓舞”、“闹莲湘”被选送北京,后来挂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装饰品。
然而,由于解放前的政局动荡和解放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汉绣作为旅游产品,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得到适当的旅游商业开发,市场知名度也不够。在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都没能得到妥善解决的条件下,汉绣的旅游商品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挖掘。如今,提到汉产的旅游商品,人们耳熟能详的往往是周黑鸭、热干面、麻烘糕等小吃,而以汉绣为代表的传统工艺品则显得阳春白雪,不但没有广为人知,即便是感兴趣的游客也多半无处购买。真正意义上的汉绣不仅是荆楚文化的象征,更足以成为湖北和武汉的一张别具特色的名片。
3.汉绣旅游产品价值提升建议
3.1 将汉绣纳入武汉市社会文化经济事业总体规划中去,为汉绣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经常有有识之士呼吁要保护汉绣,将这一具有浓郁荆楚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陆续建立了武昌昙华林的汉绣基地和位于汉阳的汉绣博物馆,还有一些民间艺人的汉绣工作室等等。这些机构的建立都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为汉绣的发展起到了有效作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应当将汉绣的保护和发展纳入武汉市社会文化经济事业总体规划,既可以传承宝贵的民俗文化,又可以充实旅游经济的发展。
3.2 大力推广汉绣传承工作,造就一批各年龄梯队的汉绣传承人队伍,解决汉绣传承断层问题。
目前看来,加大汉绣的宣传推广的力度,是势在必行的。汉绣工艺的发展之所以遇到困难,很大程度上跟知晓度不够有关系。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到这类传统工艺品,对其不了解,自然也就认识不到其中蕴含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学习汉绣的人也就不够多,钻研汉绣的人就更加寥寥了。推广工作要落到实处,不仅要充分展示汉绣的魅力,更要展示学习和继承汉绣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美好前景,年轻人才愿意去投身其中,成为传承汉绣文化的生力军。
3.3 将更多文化内涵注入到汉绣中,打造汉绣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汉绣是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它是荆楚文化的象征,蕴含着荆楚地区人们特有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因此我们要将汉绣和汉绣精神传承下去。如今的汉绣已经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扶持,这不仅与汉绣能创造既实用又美观的产品有关,更与一代代汉绣人为汉绣真诚无私的奉献息息相关。今天的汉绣更承载了许多时代元素和时代精神,能够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理应有更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3.4 简化汉绣手工技艺,使普通游客能快速上手参与制作中,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
传承到今天的汉绣是个工艺活,传统的汉绣对从业者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有一定的刺绣和美术基础、有审美的眼光和悟性。普通游客要想上来就能动手参与汉绣制作,有一定难度。在推广和宣传汉绣的同时,我们可以对这一传统手工艺作一部分的改良,简化汉绣的手工技艺,这样能使普通游客更容易参与其中,更真切的感受到汉绣的魅力和刺绣的乐趣,也就更有利于汉绣产品的发扬光大。在艺术展示的层面,我们追求阳春白雪般精湛的技艺和唯美的效果;在大众旅游商品的层面,我们追求的更多的是参与的乐趣。不同层次的汉绣产品和汉绣工艺,将更加丰富汉绣的文化内涵,必将对汉绣的发展起到更有效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徐蕾(1979-)女,长江职业学院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传播学
(作者单位:长江职业学院管理学院)
徐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