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生的几种心理障碍现象及解决方法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职生,心理障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12 16:09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一环,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作为中职生,他们正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人的生命黄金时代,是身心接近成熟的时期,其情绪情感的发展逐渐趋向成熟,开始接近成年人水平。青年期的前几年,还没有根除少年期的某些相互矛盾的特点。随着生理与心理的逐渐成熟,15—18岁的学生,不管他们的神经系统属于哪一种类型,较之少年期,他们的体验总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较稳定。常常对喜爱的对象表现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钦佩和羡慕,对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常触景生情,情绪的两极性明显。一方面,他们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们又自卑、自恋、害怕挫折、缺少毅力。对于这些学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导妥当,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心理障碍,发挥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的。
一、中职生的几种心理障碍现象举隅
笔者在分析我校学生后认为,现今中职生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问题或称心理障碍现象:
(一)闭锁心理
该种学生独立意识强,但是不轻易向外界展露心扉,性格比较孤僻,对老师、父母、同学的态度显得十分冷淡。这是孩子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的正常心理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青春期闭锁心理”。这种心理反应,若任其发展下去,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缺陷人格。
(二)逆反心理
有次一个科任老师向我告状,说班上一个学生上课打瞌睡,老师招呼他起来,他不仅不听,而且还和老师顶嘴,把这个科任老师气得不行。时常有家长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最近一段时期特别不听话,与家长对着干。家长不能多管他,管他,他就嫌烦,父母对他是一筹莫展。象这些学生这样不顺从或反抗权威,尤其是反抗父母或教师的任何教育的现象还是不少的。青少年的这种心理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
(三)心理承受力脆弱
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可观察身边的有些学生,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
二、几种解决办法的建议
做为教育者面对学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置呢?我们在分析了以上的几种心理问题后,将不得不慎重考虑其解决方法。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理防线。
(一)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要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不断增长的独立意识与自尊心,特别是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俗话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以前,我和学生谈话,一贯态度和蔼,请他们坐下,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谈话仍旧心有余悸。反思自己,我和学生谈话时那种审视的目光,好像要挖出学生身上所有的问题,谈话的全过程都是按我的思路和步骤进行。学生除了回答我的问题以外,几乎全在听我讲解、分析,只有受教育的份儿。这不是平等的谈话,而是上级对下级的训导!我忽视了学生自尊的需要。以前有的学生曾经试图与我争辩,都被我以严密的逻辑、合理的假设、深奥的理论以及环环相扣的分析各个击破,按他们的话说,“反正说什么都是我没理”。出于自我保护,学生开始封闭自我,顺从老师。我为此陶醉,而他们却失掉了真实的内心。通过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我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学生谈话有三步曲:第一步———打消戒心。提前预约,并请学生选择谈话地点。第二步———鼓励说话。告诉学生“能听到你们的真心话,是你们对我的信任”。第三步———控制自我。特别是在学生“暴露问题”的时候,要告诫自己师生是平等的。问题和谬论的存在一定有它特定的背景、原因和道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大都愿与我聊天,有的学生还主动跑到我这儿,说这说那,把我当成他们的大朋友。作为教师,我们还应降低对“差生”的要求,尽可能多地鼓励、表扬而尽可能少地批评、指责。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教师还应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难看”的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寻找时机让他发现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改变他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其次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二)教会学生心中有爱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世界失去了爱,世界将一片灰色,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爱就是宽容、理解、关心。学会爱人,就不会以自我的好恶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在班级工作中,我组织学生给孤寡老人送温暖,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用自己的真情去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乃至陌生人。以“尊人者,人尊之”、“常思己过,莫论人非”、“助人力增倍,贬人力减半”、“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责己严,责人宽”等为题写日记。引导学生写这些命题日记,有利于学生养成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原谅人的好品质。教育学生在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要“多互助,少互斗”、“多学习,少批斗”。这样对他人、对自己、对集体都有好处。反复强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学生这样想、这样做,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就融洽和谐,个人也会感觉心情舒畅。
(三)进行宽阔胸怀教育
如果一个人的胸怀宽阔了,心理相容度也就大了。在班级要求中引用魏书生的“胸怀开阔。不陷入鸡毛蒜皮的斤斤计较中,更不陷入窝里斗的怪圈,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有吃亏思想,有容人之量”。告诫学生,没有宽阔的胸怀,难以大有作为,在学校难以和同学和谐相处;工作以后难以和同事和谐相处,活得紧张劳累,还会误了国家与人民的事业。要求学生要具有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能把自己内心深处狭隘、自卑、牢骚、愤懑的情绪,驱赶得少些、再少些。此外,心理承受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教育学生要增强自己承受委屈的能力,做生活的强者。
参考文献:
[1]刘电芝著.《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
作者简介:卢全(1973-)女,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财会、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
卢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