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企业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水平,获得良好的维修效果,是保证企业生产正常运行的基础。只有统筹兼顾,全面考虑到各环节,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条件,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维修质量,延长设备维修周期和使用寿命。
一、设备维修的基本要求
1.编制切合实际的维修计划。编制维修计划必须掌握工程任务、施工计划、设备状况、已运转台时、维修周期、维修作业时间等资料。
2.确定合理的维修组织形式。合理的组织形式应按生产实际情况而定,当维修规模较大或工期较长时,可设置临时维修所,负责该机械设备维修工作;当维修工作量较小或工期较短或工点分散时,可设置组织流动维修组,进行巡回保修。
3.配备恰当的维修力量。维修力量包括设备和人员,设备维修的类型可按工艺需要而定,数量一般为机械设备的10~20%;维修人员一般为出勤人数的1/3~1/4。
4.采用合理的作业方式。目前,常用的维修作业方式有综合维修方式和专业分工作业方式两种,可视实际情况选择。
5.采用高效的修理方法。一般有单机修理法和总成互换修理法。
①单机修理法(与综合维修方式相似),修理时间长,修理质量不稳定,只适合于维修力量薄弱、修理任务少而机型复杂的修理。
②总成互换修理法是目前公认的现场维修的最好方法,是将磨损的零部件或总成拆下,用新品或修复件进行更换,替下的零部件或总成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修复,检验合格之后入库备用。采用这种修理方法,可以取消中修,简化修理层次,修理速度快,时间短,因而大大提高设备完好率、出勤率,增加设备使用的经济效益,也为专业化维修创造有利条件。
6.加强维修技术检验工作。要建立技术检验组织,制定技术检验制度,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和维修前、中、后的“三检”。
二、设备维修管理的基本要领
1.加强设备管理评价
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为设备前期维修管理打下基础。在设备管理的评价中,固然可以从企业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得到反映,但其管理工作水平,可以从技术和经济的具体指标考核获得评价。
(1)从设备完好率评价:设备完好率是考核设备管好与否的技术指标。按照规定项目进行技术状况鉴别,评定为四类,属完好和基本完好的一、二类,则称为完好设备。其计算公式为:
设备完好率=期末完好类设备数÷期末设备总数×100%。
(2)从设备利用率评价:设备利用率是考核设备按计划完成营运的指标。按报告期计划营运时间,来与其实际营运比较,借以考核设备在生产营运中的效能。其计算公式:设备利用率=报告期设备实际营运总时间÷报告期设备计划营运总时间×100%。
(3)从设备创净产值率评价:按照设备的全年平均原值(年初原值加年末时原值,并取其平均值),考核设备全年所创净产值的经济指标。其计算公式:固定资产创净产值率=全年设备净产值总和÷全年设备平均原值×100%。按设备报告期内消费的维修费用,来衡量设备报告期内所创净产值。其计算公式:净产值设备维修费用率=报告期设备维修费÷报告期净产值总和×100%。
2.加强维修队伍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装备水平的提高,机、电、液一体化的设备将逐步增多,传统的维修方法、凭感官的检查手段已不适应现代设备保养维修工作的需要。因此,建立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设备维修队伍,是提高设备维修水平和维修质量的保证。企业要采取各种培训方式,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检测仪器、准确判断故障、及时排除故障的高素质人才。在培训时要及时传授新的、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方法,要普及安全常识,加强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
3.完善配件的采购供应
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提高设备完好率,又少占流动资金,必须掌握配件供应原则,编制配件供应计划,严格选择配件来源,加强配件仓库管理等。材料和配件应遵循供应原则:①保证重点,兼顾一般;②计划供应,定额发料;③合理库存,节省费用;④挖掘潜力,厉行节约。即计算合理的储备量,采用经济批量法,保证机械设备要求,从而节省储备和采购费用。
4.倡导采用维修新技术
积极推进和倡导运用维修新技术、新方法。对于特定设备采取专门的维修制度,对重点设备执行状态监测和诊断技术为主的预知维修;建立专业分工的维修体制,配备先进的维修机具,掌握维修新技术,提高维修水平,达到维修质量好、工期短的目的;对燃料、润滑油料实行科学管理,根据油质化验结果确定使用期。同时,将修理、改造、更新相结合。对应淘汰的落后设备必须进行改造和报废处理;如果设备的性能差、效率低,报废又可惜,可考虑技术改造。设备的改造须从生产需要出发,有可靠的技术论证,有相当的技术力量,有必要的物质保证和合理的经济效益方可进行;没有修理价值的则应坚决予以报废。
5.加强设备维修的监督
为有效控制设备维修质量,必须加强对设备维修作业的检查与监督。首先要收集各种修理工艺规程和质量标准,保证设备维修操作和检查有法可依;在维修过程中,要实行有效的监督机制,设专人严格按规程和标准对维修过程进行全程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对需要更换的主要部件,要检查测量核实,做出详实记录,对非正常损坏的部件要分析原因,做出整改预防方案。通过查找原因,可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避免非自然规律发生的部件损坏,同时,可以提高维修和监督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常建娥,蒋太立.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6,18(6):10~11.
作者简介:涂春莲(1974-)女,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机械制造
(作者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涂春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