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浅析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1-12 16:05

  一、创设的问题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教学主体和教学者问题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即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故而问题的创设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活动是一场精心准备的直播,教师作为引导者,并非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什么问题都要说。问什么不问什么,就必须在备课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在教师的备课中有三个环节必不可少:备教学内容、备教学主体、备教导者。这“三备”亦是运用好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学生能否接受和教师是否能有效把握课堂,才能一步步引导学生往教学目标上走,收获更好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可以问学生:什么样的人就算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也可以算是我们的亲人?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展开课文的教学;而对于写作背景的介绍,可一笔带过,没必要因此创设问题。小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有限,故而通过上面那个问题加教师的简单介绍,学生才更能体会文中深厚的情感。对于问中有关于设问的学习,可设一问题:什么是设问,请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但不必拓展其他修辞手法的学习,一是这些不是教学目标范围,二是大部分学生接受不了。课堂教学注重“三不讲”:学生会了的,不讲;教了大部分学生也理解不了的,不讲;不在教学范围的,不讲。当然,这个“不讲”的范围是有度可以把握的,教师灵活运用。

  二、创设的问题必须有层次性和全面性

  了解了创设问题需围绕的中心,还需要了解创设的问题的层次性和全面性。

  问题情境的教学中的层次性,一般指两个方面:一是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层次性,二是设置问题的逻辑递进关系。

  问题情境教学中,层层铺展,步步引导,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故而问题的创设,层次性必须相当清晰。整个课堂的教学,问题的设置必须“浅易难”都有。通过设置简单的问题,如,课文采用的是第几人称?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来提高学生的信心,也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率,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难度适当的问题,更能把教学目标分解、细化,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应该适当地设置一道难度稍高的问题,以照顾班上尖子生的学习进度。故而,问题的创设并非全部都难或者都容易,必须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

  其次,设置问题的时候,必须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设置问题的逻辑递进关系很重要。很显然,若教师一进教室就直接提问:《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学生必定茫然而不知所以然。但若问:课文里写了几个人?谁是主人公?这些主人公都做了什么事?这样一步步引导,效果会好得多。

  同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很多问题在不同的课文内都是相通的,例如排比、拟人、比如等修辞方式的学识,故而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兼顾得当。因此,在创设问题的时候,新老知识必须兼顾,且衔接得当;同时各个知识点都要有所体现,除非是教学重难点需反复强调,否则一般不设置重复问题。这就是创设问题的全面性。

  三、问题情境教学方法的实施,关键还在于“度”的把握

  创设好了问题之后,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会全部都是按着预定的轨道走。学生是有思考能力的主体,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各种反应都会影响教学进度的展开。在课堂教学中,关于问题情境教学方法的实施,关于“度”的把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重点要反复问,起强调加深作用;二是遇到遇到某些问题学生理解不了的情况,不要一味地在问题上纠结,控制好时间。

  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突出的并非不同重量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这一真理,而是伽利略的探索精神。故而,可让学生找出相关的描写并展开讨论。同时,这些描写的寻找可贯穿整个课堂。若提问:伽利略的探索精神体现在哪些地方,而学生找不出来,需要教师点拨的时候,也不可花太多时间而忘了兼顾其他。在现场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常常忽略了时间,没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了。若是遇到学生死纠着“为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要你解释物理原理,你可让他从课文中寻找相关答案,而不要觉得学生是在故意刁难。很多时候,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都是千奇百怪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了。

  四、问题情境教学的神笔:教师的点拨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然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必不可少,尤其是在问题情境教学当中,教师的引导往往使得学生有茅塞顿开的豁然开朗之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要做到如此从容教态,除了丰富的学科知识之外,更需要教师具备处乱不惊的稳重和随机应变的机智。教学是一场盛大的表演,而教师在表演的同时,还要要了解学生的动态,随时关注他们的反应,随机调整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讲台上来。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问题情境教学,更多的是教师注意问题的创设和临场的发挥,同时注意学生的配合情况,随机应变,以达到最佳学习有效性。

  作者简介:杨丽丽(1981-)女,小学高级,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蒙县实验小学)

  杨丽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