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过硬的身体素质则是当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能教学一环则给了学生强健体魄的机会,给了学生锻炼自己的机会,因此,高职体育学科的存在并非无足轻重,相反在培育人才方面具有着特别的意义。对高职体育体能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各岗位对所需人才素质的实际需要。
1.何谓职业体能及创新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意义
1.1何谓职业体能
所谓职业体能简单地说就是:不同岗位对员工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换句话说就是说员工身体素质对岗位的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正饱受着日益沉重的生活压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顺应压力的到来,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除此之外,一些工作岗位也迫切需要员工具备过硬的体能,比如:建筑行业、机械制造业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提高自身体能及身体素质。体育课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参加的一个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2创新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我国的职业的种类也是日益丰富了,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并结合各职业岗位劳动(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将职业主要分为五类:其一为静态坐姿类,比如:会计、文秘等;其二为静态站姿类,比如:营业员等;其三为流动变姿类,比如:导游等;其四为工作操作姿态类,比如:机械操作员等;其五为特殊岗位姿态类,比如:警察等。这些岗位的性质不同,其对体能的要求和与职业相关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高职体育学科在开展体能教学过程中要能考虑到不同岗位对体能和与职业相关的素质和能力的不同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体育学科体能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及创新,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并转而构建崭新的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体系。因此,实现高职体育体能教学体系的创新有利于满足学生身体健康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所从事岗位的实际距离。
2.如何创新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体系
创新职业体能教学体系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构建崭新的高职体育课程新体系、其次要要对职业体能校本课程进行有效设计。
2.1构建崭新的高职体育课程新体系
从高职体育学科的属性来看,高职体育学科不仅要满足学生强健体魄的实际需要,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走上从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因此,高职体育学科不仅具备一定的健康属性,还具备一定的职业属性,因此,在构建高职体育体能教学新体系时,不仅要兼顾高职体育体能教学的健康属性,还要兼顾高职体育体能教学的职业属性。也就是说:高职体育体能教学课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一定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照搬照抄高职体育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重复。具体地说:高职院校在开设体育学科体能课程时,可分别开设选修课和职业体能课,对于选修课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对课程进行选择,对于职业体能课则要考虑到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其提高职业岗位所需身体素养和心理素养的专业课程。所开设的选修课要有一定的多样性,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学科的兴趣,所开设职业体能课要精,要足够专业,而不只是完成相应的课时,流于形式而无实际意义。
2.2对职业体能校本课程进行有效设计
首先,要明确职业体能校本课程设计的标准,其次,还要对高职体能校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再次,在开设职业体能校本课程时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职业体能校本课程设计的标准可由用人单位、专业主任(学科带头人)以及体育教育部门等多个单位共同制定,对职业体能校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考虑到市场对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立足于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爱岗敬业、善于创新的知识型劳动者。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可以考虑采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职业体能校本课程的学习之中。为此,教师可通过一些教学情景,让学生有身临职场之感,让学生对职场所需职业素质有一个大致了解。比如:对于航空专业,教师可组织部分学生穿戴航空工作所需服饰饰演空姐的角色,其余学生饰演即将登机的客人,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对不同角色的体验,进而充分锻炼自己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不同,为学生打造不同的体能练习任务,让学生在体能校本课程中活跃起来。
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建设发展需要创新,民族的振兴需要创新。尽管,就目前来看,高职体育职业体能课程在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在广大高职院校体育学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之下,我国高职体育职业体能教学活动的开展必将蒸蒸日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阳慧.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
[2]吉建秋,徐武,陈颖川,朱继华.试论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研,2010(1).
[3]焦金雷.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1).
作者简介:姚志明(1980-)男,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部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及运动训练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工作部)
姚志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