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8000年 中国古船的蔚蓝记忆

  2009年3月11日,广州亚运会宣传推广大使--中国“阔阔真公主号”仿古船在科威特阿拉伯海湾路附近的码头举行启航仪式。

  这艘船与元朝公主阔阔真同名。700多年前,马可波罗奉忽必烈大汗之命,率领船队,护送17岁的阔阔真公主,由福建出发,经过东南亚、南中国海、跨越辽阔的印度洋,远嫁波斯。198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12名青年在香港,以中国传统木帆船福船为原型,复建了“阔阔真公主号”,重现了当年中国帆船跨越重洋的辉煌。

  随着“阔阔真公主号”的远征,中国伟大悠久的造船史,也引来了全球关注的目光。

  火烧挖凿

  8000年前的“中华第一舟”

  2002年11月,在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只古老的独木舟,它有5.6米长,船体最大内深约15厘米,船的两侧还有两件没有使用痕迹的木桨和数件石器。专家确定,这艘独木舟距今约7500~8000年历史,是我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在浙江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再现了8000年前原始人类使用这条独木舟时的场景。

  这条独木舟的出土,还把世界舟船出现的年代向前推了2000多年--在此之前,最早的古船是2000年10月在埃及一个墓穴里发现的,陪葬品“太阳船”,距今约5000年,长23米、宽两米;而在浙江省的河姆渡遗址,也曾发现过约7000年前的船桨和可冲气浮在水面上的兽皮,但没有发现木船的整体;英国约克郡曾出土过距今达9500年的船桨,但同样没有发现整船。于是这条在跨湖桥遗址发现的独木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舟”。它的发现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经驾舟而行,有力地推翻了某些西方和日本学者的论断--他们错误地认定中国不曾有独木舟,中国的木船是由筏子直接发展和演变的,底部没有龙骨。

  那么,古人是怎样制造独木舟的呢?《易经》中记载:黄帝、尧、舜“刳(kū,从中间破开再挖空)木为舟,剡(yǎn,削)木为楫”。萧山跨湖桥“中华第一舟”的船舷内有多处黑炭面,应当是古人用火烧焦木头后再挖凿出来船体--火烧使木质变得松脆,易于挖凿,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这应该是制作独木舟的主要工艺。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先民们建造这艘独木舟的过程:他们先在河边的森林中用石斧伐倒高大的树木,然后,在整个柱状的树干上对需要采挖的部位用火烧,冷却后,再用石器挖去木炭,如此重复,一层一层往下挖,直到挖空为止。

  独木舟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提供了一定的水密空间--舟上的人和货物都可以避免被水淹浸;它有露出水面的船舷--可以因此具备一定的储备浮力,不仅可适应载重量的增减,还能承受一定强度的波浪袭击。独木舟是真正意义上的船,有了独木舟,人们活动的范围得到了扩大,可以跨越内河湖泊和水势平稳的近海区,也为以后方舟、木板船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木舟渐渐不能满足越来越频繁的水上交通的需要。于是伴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真正意义的木板船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连绵不断的征战,客观上推动了造船业的发展,从此时开始,我国的造船业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

  尾舵、水密隔舱、尖底龙骨

  中国古船的三大发明

  春秋战国时期,舟船出现了两个新特点,用途上由运兵船发展为打仗的战船,并出现了初始的风帆,当时吴国的战船就有大翼、小翼、突冒、楼船和桥船。

  汉代楼船高大巍峨,那时的楼船不仅是水师作战的指挥舰,更是一座有强大威慑力的水上堡垒。楼船高十余丈,第一层称为庐,就是房屋,第二层因高居于上,所以称为飞庐,最上层称为“雀室”,是古船上的瞭望台,有士兵在里面瞭望、警戒,像鸟一样站在高处观察四周的动静,所以称为“雀室”。而且,每一层的周围都设置半人高的防护墙。第一层的四周又用木板围成“战格”,防护墙与战格上都开有若干箭孔、矛穴,既能远攻,又可近防。甲板建筑的四周还有较大的空间和通道,便于士兵往来,甚至可以行车、骑马。

  汉代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已非常强大,一次战役就要出动楼船两千多艘,水军20万人。舰队中除了楼船外,还有其他各种作战舰只,包括在舰队最前列的冲锋船“先登”、用来冲击敌船的狭长战船“蒙冲(又作”艨艟“,音 m ng ch ng)”、疾如奔马的快船“赤马”等,还有斗舰和走舸。三国时期,这些战船曾在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中立了头功,孙吴大将黄盖领着数十条由蒙冲、斗舰和走舸组成的船队,将曹操打败。

  早期的船舵就是在东汉时期出现的,广州出土的陶船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实物资料。陶船船尾有一支舵,舵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面积较大,称为船尾舵。舵虽然是小小的装置,但它能使庞大的船体运转自如。

  而晋代战船,最典型的是出现了水密隔舱。也就是用隔舱板把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一个个舱区,舱数有13个和8个两种。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因此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

  汉代的尾舵、晋代的水密隔舱,以及唐代的尖底龙骨被称为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三大发明。1795年,英国造船师本瑟姆受皇家海军委托,设计并且制造了6艘新型船只。他在论文中说,他所造的船“有增加强度的隔板,它们可以保护船只,以免进水而沉没,正像现在中国人做的一样。”正是那时候,中国先进的水密隔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吸取,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举世无双的郑和宝船

  最辉煌壮丽的传奇舰队

  在中国,甚至世界船舶历史上,有一个人和他率领的舰队应该被永远铭记--那就是明朝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和他的超级舰队。他率领的舰队共进行了7次远航,曾到达过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30多个,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是由240多艘海船组成的一支联合舰队,主要有五类船舶:宝船、马船、粮船、战船和坐船。宝船是体积最大、最豪华的指挥旗舰,也搭乘外交使臣;马船,是运输船,同时兼预备水军出征;粮船,是装运食物的船,保证舰队的长期粮食供应;战船,用以作战和防止海盗袭击;坐船,就是士兵乘坐的船。由于郑和下西洋并不是远征海战,战船主要还是用作运输士兵。

  郑和的宝船是舰队中最大、最豪华壮观的旗舰。据史料记载,最大的宝船长44丈4 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它的铁舵,需要两三百人才能拖动。换成今天的计量,这艘宝船长将近138米,宽56米,仅甲板的面积都要比明成祖朱棣的办公楼--奉天殿(太和殿)大很多。

  历经秦、汉、唐、宋、元等各代的发展,我国的造船业在明代达到了顶峰,有着高超的造船水平。官办、民办的造船基地遍布濒海沿江各地,造船业者们创立了用工限额、材料验收、木价核算、量材使用以及船舶检验等各种较为严密的制度;造船场内部也分工细致,一些大的造船场,还附设有帆篷作坊、缆索作坊和铁铸作坊,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造船业体系。

  在明朝廷的直接控制下,郑和船队几种不同用途的船,分别由不同的造船厂,以强制劳役的方式进行生产。各船场所需造船原料,也由官府调配供应。船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材料。船用生产材料的供给,由政府派往船厂的提举官吏下设的两司吏中的一人负责,另一人管理全厂各工种工匠。船舶建造的生产线上,按照工序进行工种分类,各类又分为木作、铁作、索作、油作等30多个工种,工匠只从事专门的工种。船厂还有督管造船的人员,设有船舶设计、原材料供应、造船核算、材料与船舶验收等各项制度。

  这样高超的造船技术、精密的管理体系,组织起大规模生产和管理,保证了舰队的船舶质量,为中国最辉煌壮丽的航海传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已知唯一的明代官办造船基地遗址--南京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曾经出土过明船部件。1957年,在这里发掘出一根长11.07米的舵杆;1965年,又捞出了一段长2.21米的绞关木--这样的绞关木需要五六个人一起操作,能够绞起 500公斤左右重的铁锚;2003年到2004年间,又发现两根长度分别为10.1米和11米的木舵杆。虽然这些部件并不能精确推算出造船厂船只的准确规模,却能告诉我们,明代海船的确大得惊人。

  今天,我们还能从嘉兴船文化博物馆的郑和宝船船模,窥见当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一次又一次地驰骋于大洋之上的辉煌,那来自东方古老大国的非凡宝船,在世界的许多海岸边留下不朽的痕迹。

  福船、广船、海沧船

  戚继光抗倭平寇的威武战舰

  明代,不仅有航行万里、往来于大洋间,进行海外友好贸易往来的郑和宝船,也有威武的战船。著名的福船、广船等,在抗倭平寇的战斗中大显神威。

  从元末开始,日本九州一带的诸侯纠集失意的武士及商人、海盗频繁登陆我国沿海,杀人抢劫,被称为“倭寇”。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继光任都指挥佥事,后被派往浙东抗倭。倭寇来自海上,盘踞在沿海岛屿上,进行登陆袭扰,一看到抗倭军队,就乘海船逃至海洋深处。怎样才能很好地打击倭寇呢?

  戚继光决心练就水师。而练好水师,首先要有好的船舰。建造什么样的战船呢?这可不是随心所欲的,明代造船业发达,战船的种类繁多。戚继光对倭寇的作战特点、浙东沿海海区环境以及各种战船的性能、结构进行研究后,选造了几种有针对性的战船。

  福船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船体积大,吃水深,稳性好,适应东南沿海水深、岛屿多的地理环境。福船高大,共分4层:最下层装土和石块,用来保持船的平衡,第二层是士兵活动场所,第三层是放船帆、锚等船上工具和炊事场所,第四层是安装火炮、放弓箭的地方。士兵都可以居高临下看清敌阵,攻击敌舰,进行战斗。箭、火炮都由高处发射,倭寇的小舟小船往往直接被击沉,而倭寇仰攻作战则非常艰难。但福船吃水深,在浅海地区和无风时活动不便。这时,就用小型战舰弥补这些缺陷进行作战,海沧船就这样出现了,海沧船吃水才七八尺,风小也可以行驶,非常适宜浅水区作战,冲击敌舰有力而迅速。

  戚继光也很重视广船在抗倭中的作用。广东东莞的乌槽船和新会的横江船都是戚家军的主力战舰。这种船原是用来贩运白藤、槟榔、盐等货物的,戚继光将其征用,改造成优质战船。乌槽船型上宽下窄,比福船更为巨大和坚硬,可以装载葡萄牙火炮、可掷火球,而当敌船接近时,其巨大坚硬的船体可以把敌船撞得粉碎。横江船有两根非常高大的桅杆,可以设置瞭望台监视敌情,船舷两侧装置葡萄牙大炮及霹子炮等各种火炮,快捷勇猛无比。

  在抗倭战争中,戚继光就是凭借着明水师中的福船、广船、海沧船等各种威武战舰屡立奇功,狠狠地打击倭寇。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终于都被肃清了。

  文/何建春 夏小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