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最后底线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西藏
  • 发布时间:2015-02-08 14:49

  ——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藏传佛教唐卡的视觉表现

  摘要: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别具一格的绘画艺术形态,题材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族文化百科全书。本文从绘画本体入手着眼于格式塔心理学,绘画的形式语言和艺术视知觉的角度,通过系统工程对藏族唐卡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分析,梳理出了唐卡绘画构图形式的具体的分类、划分、构图布局特征等研究。基础理论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并从艺术视知觉的角度,紧扣其构图、色彩、画面构成等形式语言,目的在于论述唐卡艺术的视觉表现。

  关键词:藏族唐卡;构图形式;格式塔心理学;艺术视知觉

  1、研究对象及视角

  西藏位于中亚南亚次大陆,属于典型的高原气候,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含氧量低。约公元754年,藏地国王赤松德赞执政以来,佛教在西藏传播,西藏的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被佛教影响,具体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有自身特点的特殊的文化形态。佛教与艺术关系密切,艺术服务于宗教,宗教又影响艺术。唐卡是藏语的音译,藏语中“唐卡”包涵空间开阔、平坦之意。据史料记载,第一幅唐卡绘画护法女神白拉姆像是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制的。唐卡结合本教、藏传佛教文化,在象雄、雅隆本土美术影响下融和我国南亚、中原、中亚的绘画风格,以宗教(佛、菩萨、护法、度母、活佛、寓言神话、宣讲教义、风俗、民间故事)为题材,形成藏族特有的绘画艺术风格。唐卡绘画是绘制在布面上的藏族传统绘画,它有不同于其它画种的独特的表现语言即“形”。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落脚点也就是形,它是由知觉进行了建构或组织的结果或功能。

  2、从视知觉角度看唐卡构图中空间的运用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当不完全的形呈现于眼前时,会引起视觉中一种强烈追求对称、和谐、简洁的倾向。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各种不规则或不完整的形的样式给人呈现紧张的力,但一种样式能否产生出紧张,除了看其所处的背景或前后关系外,还要看它本身的形态。唐卡绘画是通过画面中的点、线、面、色彩、机理等造型因素的结构组合“绘画构图体现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运用自身独特的视知觉感知世界的方式,深刻的体现自身的文化语境及个体对所处文化的诠释……”[1]。

  (1)几何形空间构图。在唐卡艺术中独特的构图留给我们的视觉感知较强。唐卡画面的组织结构、空间处理、表现内容具有深奥的阐释,且善用几何形构造框架结构。

  (2)正中式构图。它是唐卡绘画里最典型和使用频率最高的构图样式,它类似于肖像画的“正中式”布局,给人庄重、饱满、稳定之感。格式塔心理学表明这是画面视觉吸引力最佳点。空间布局和画面形体比例上,不受其前后透视变化和客观大小比例的限制,强调主体形象从而增强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内容占据画面三分之一的空间并适当留白。西藏绘画中典型的“正中式”布局构图是属密宗的坛城(曼陀罗),它以大圆形为画面框架,表现题材“是本尊神秘密居处的模型,是本尊神居地的图示”[4],主题本尊安排在画面中间,其构图的特点是秩序、严谨、庄严、神秘。

  (3)并列式构图。通常在画面中心并列绘制两至四个大小相当的佛神形象或绘制数以百个大小相等的佛神画面,这极具秩序感。重复的图形使图像更具视觉冲击、连接感的视觉效果。

  (4)主观性极强的画面构图。西方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中也曾有这种空间布局。譬如,黑颜色的抽象空间上以装饰图案划分画面上下两个部分,正圆和波状圆形框架是以头光、身光、火焰、装饰图案等构成,在上下左右安排四个祖师像,其周边空间以对称的形式安排绘制上师图像是16世纪的唐卡《萨迦祖师像》。

  (5)较自由、松散的结构与布局,保留画面中本尊形象的中心结构和位置,对于画面的背景与本尊周围的神形体、佛,采用不对称、无规则、无序的框架形状结构是不规则空间布局,其构图的主要特点是保持主尊形体较严谨的基本外延框架结构,根据主题内容和情节发展进行自由发挥、自由表现的主观想象空间。

  (6)平面式空间和满密式的构图形式。藏族唐卡绘画在画面布局、空间处理中追求自然空间,将不同空间和时间发生的事件出现在同一幅画面中。平面式空间造型形式有线性造型、突出外轮廓的特征,这既加强了唐卡绘画本身的独特形式美和造型样式。譬如,现收藏于布达拉宫的18世纪唐卡“释迦牟尼画传”、“米拉日巴画传”等使用的便是平面式自由空间构图。在单纯色调的抽象空间上形形色色地描绘神怪、佛、兽、人的形象,传达不同的故事情节。从知觉经验角度可以看出:物体被看成是三维的。

  3、唐卡构图结合图像符号和装饰图案的视知觉体现以及绘画中的节奏

  不同的画面形态构成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唤起内心的情感,人类一直追求的精神享受是视觉的愉悦性.譬如古代人看皮影,看戏;现代人看电影,摄影都是为追求视觉上的享受。而唐卡绘画中常见的象征性图像符号如法座。”太阳、月亮、莲花座,法座本身与法座靠背的装饰等都代表神佛的成就。佛教的成就主要有皆空(太阳座表示)、菩提心(月亮座表示)、厌离心(莲花座表示)。常见的象征性图像镜子、琴、焚香、水果、绫、触、和气四瑞、六长寿、七供碗、八吉祥徽、法轮、地水风火空等及象征佛陀“八正道”的八瑞物等。它们既是点缀画面的装饰图案符号又是象征性图像符号。这在藏族绘画中是不可或缺的以点、线、面的构成元素形成画面不可分割的一种整体形式,巧妙应用这些元素使画面中形成均衡、秩序、的形式美感,并具有几何形构图的基本特征。“通过这种方式,便产生视觉对偶……吸引力和排斥力组成网络的整体统一”。[2]“非相似性和相似性的形状变化组合形成了画面整体具有形式美感的框架结构。”[3]唐卡中趋于程式化的结构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形式美感、视知觉。

  4、从阿恩海姆的色彩观看唐卡的视知觉

  建立在科学与人文学科方法论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的阿恩海姆美学思想及理论,对艺术视知觉影响较大,即色彩表现较为直观,而形状比色彩更善于传达信息;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情绪愉悦的人常对色彩有更敏感的反应,而内向的人则对形状有更清晰的识别。康定斯基对色彩的理解为阿恩海姆思考人们对色彩冷暖色反应起了参考作用。诸如红色给人振奋人心的情绪;而蓝色则常伴随一种宁静;绿色象征着平静。我们视觉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光线与色彩,唐卡绘画艺术中光线和色彩的表现具有戏剧感。诺斯·博丹尼在《视觉心理学》中强调”如果没有格式塔主义……我们得益于格式塔主义,因为它以对知觉的系统反思、形成发生及其效果的实验分析,来取代对艺术含混或推论。“他是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和具体实验的方法来对光线和色彩进行理解的,其成果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艺术家丰厚的情感体现。在绘制唐卡的过程中,其颜料可以分为植物和矿物两类,其中土黄、紫红、青、绿、桔黄、朱砂为来自于石头、土壤、甚至是各种珍宝的矿物颜料。而植物颜料有蓝靛、土红黑色等颜色其来自野生草木的根、叶、树皮等部位。金银色是经过碾磨将金箔和银箔调和而成的颜料,其配色种类可高达170种左右。藏传唐卡画面主色是红、黄、白、黑、蓝、绿,其它色为辅色,并利用了颜色本身纯度与明度上的对比,具有补充装饰和烘托作用。渲染手段常用线描加平涂,以勾勒、晕染着色的方法绘制。有意识对颜料的薄厚进行控制,使画面具有质感。金色或银色来勾画,有的还要在其中镶嵌珠宝,色彩单纯。同一个画面采用不同的色调,给人的视觉效果大相近庭。因此藏传唐卡绘画的画面构成是视觉效果的关键所在。

  5、余论

  由于受地域、时间、流派、作者、题材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近年来主要从美术史学、考古学、宗教学角度分析藏传唐卡绘画艺术较多,本文从绘画入手着眼于格式塔心理学,绘画的形式语言和艺术视知觉的角度,通过系统工程对藏族唐卡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分析。藏传唐卡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吸收、融合、接纳其他画种的优点,同时又彰显个性为更多的受众所接受,从而学者更多的从藏族绘画形式语言方面进行研究、实践、尝试积累经验,这对唐卡艺术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从历史中吸收经验并借鉴,更为重要的是弥补国人对历史的隔断感。

  参考文献:

  [1]阿木尔:《绘画构图课堂教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英)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向红笳译,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2007。

  [3](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范景中、杨思梁、徐一维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沙,2005。

  [4]勉拉顿珠、杜玛·格西丹增平措:《西藏佛教彩绘彩塑艺术》,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1997。

  [5]工朱·元丹嘉措著,多吉杰博、土登尼玛编:《知识总汇》,民族出版社,北京,2002。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第107页。

  注释:

  [1]扎雅·诺丹西绕:《西藏宗教艺术》,谢继胜译,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萨,1997,第35页。

  徐顺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