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新秀热衷巨资理财 被指有损实体经济

  • 来源:财会信报
  • 关键字:两会,理财,实体经济
  • 发布时间:2015-03-31 09:23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深交所原理事长陈东征指出,“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定要起到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这是一个最基础的问题。”

  但这样一个“基础的问题”,如今却面临尴尬的境地。在A股市场,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往往被视为“不务正业”,常常因此遭到外界口诛笔伐。但2015年开年,该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就连2014年才上市的“新秀们”也加入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大军。据统计,60家上市新秀累计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达229亿元(包括已到期和未到期),而他们募资净额合计为298亿元。

  公司通过IPO获得的融资本来应尽快投进募投项目,给股东们谋求最大回报,而今却纷纷将募集资金投入理财市场,这显然有悖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

  巨额募资玩理财

  公司一上市,就意味着财富大幅增加。如果公司本身并不缺钱,又从股市募集了大笔资金,那么这些钱将会去哪儿?1月28日,上市刚刚1个多月的维格娜丝(603518.SH)给出了答案,其与华宝信托签订信托合同,在一年内累计使用不超过1.5亿元的自有资金进行财务投资。

  对此,维格娜丝表示,公司财务状况稳健,运用自有资金进行信托投资是在确保公司正常经营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施的,不影响公司日常资金正常周转需要,不影响公司主营业务的正常开展。通过信托投资,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公司收益,对公司业绩将产生积极影响。

  事实上,维格娜丝在上市前就不缺钱,近三年半,该公司的负债率一直维持在20%以下,且呈逐步下降趋势,同期其财务费用也一直为负数,2014年年中的账上还躺着3.07亿元货币资金。注册会计师江慧晶指出,“财务费用为负数,通常是利息收入超过了对银行的业务费用支出。”2014年12月登陆上交所时,维格娜丝又募资到6.6亿元的资金。

  维格娜丝上市说明显示,公司净募资6.59亿元,将投向营销网络建设、研发设计中心升级建设以及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流动资金项目。其中前两个项目均已在2012年立项,2014年1月起又经南京发改局批准延期2年。

  江慧晶认为,如果按照维格娜丝上市前的现金流和逐年下降的负债率,完全可以承担以上募投项目提前推进的资金投入。但该公司却申请项目延期2年,直至2014年底完成IPO募资才重新启动,说明其对于项目推进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由此有了富余资金投资理财产品。

  类似“不差钱”的上市新秀投向理财产品的案例比比皆是。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的186家上市新秀有60家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动用总金额高达229亿元(包括到期或未到期)。

  其中,理财产品未到期金额最多的是2014年9月登陆上交所的福斯特(603806.SH),截至目前,公司将12.9亿元投向理财产品,而其募集资金净额为15.71亿元。其次是2014年7月上市的今世缘(603369.SH),其将3亿元的募集资金、5亿元的自有资金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而其募资总额为8.18亿元;再次是亚邦股份(601388.SH),截至目前其使用5亿元闲置募集资金、2.8亿元自有资金投向了理财产品。

  福斯特证券办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一共有3个募投项目,均在正常进展中。根据项目的进展程度来规划资金的使用,有些不会马上使用,如果放在银行只有基本利息,而购买银行理财就会为股东提高些回报。”

  而事实上,早在福斯特2012年初首次申请IPO时公布的招股说明书中,“年产18000万平方米EVA太阳能电池胶膜项目”、“光伏材料研发中心项目”等募投项目就已在列。“说明这些募投项目最早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确定了,如今5年时间过去了,还没有实施完成,而且公司上市前也并不缺钱,这就很奇怪了。”上海某券商一位投行人士说。

  有损实体经济

  上市公司偏爱“理财”,尽管不太合理,但很多股东也乐见其成。北京一位投行人士就指出,股东们最关心的还是回报问题,除非上市公司进行银行理财时被骗了或者亏损了,股东们才会急眼。

  但近来频频爆发的银行理财产品兑付危机也不得不让人为上市公司的“理财行为”捏把汗。对此,福斯特前述工作人员称,“公司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均是来自合作多年的银行,且对方承诺保本保收益。”尽管如此,这种现象的蔓延仍然令人担忧。

  曾长期担任主板发审委委员的李曙光指出,“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只是一种投资方式,可以为其带来稍高收益。但银行理财产品本身存在风险,且国家一直在提倡发展资本市场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投向理财产品不利于我国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前述券商投行负责人表示,“某些新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等现象,从侧面反映出股市资金被募给了不缺钱的企业,意味着市场上的资源存在错配。”

  2014年,在大量不差钱的企业千辛万苦进行IPO,融得资金又来购买理财产品的同时,一些真正缺钱或者手握好项目的企业却被远远挡在A股大门之外。例如,国内一些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聚美优品、唯品会等均不得不在境外上市。

  去年,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曾经在广州“千人计划”创业特训开班仪式上表示,“这些年来,大批中国创新型企业赴境外上市,特别是包括了互联网的所有龙头企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的规则制度严重滞后于创新型企业的需求。”

  “这也意味着目前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存在资源错配的问题,甚至可以称为畸形。”上述投行人士指出,“有些人可能觉得注册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

  在这位投行人士看来,造成资源错配的原因之一是A股不合理的高估值,高估值则起源于行政审批造成的上市资源稀缺,如此一来,在实施注册制初期,就会有不计其数的企业,为了一夜暴富,不管是否有上市融资的必要,都蜂拥而至,导致A股估值水平承压,甚至影响改革进程。

  文 李娜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