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振隆(辽宁振隆特产股份有限公司)因涉嫌IPO财务造假,已被立案稽查。”1月25日,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向记者确认。
而在1月22日,有关辽宁振隆被立案调查的消息已经在微信圈广为流传。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辽宁振隆是自去年3月开始的IPO抽查核查以来,首家被发现财务造假的公司。”
证监会抽查被选中
2015年3月13日,证监会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有关文件要求,中国证券业协会已组织完成了对首发企业信披质量抽查的抽签工作。本批参与抽签企业共40家,其中被抽到的企业为辽宁振隆、帝王洁具。证监会将对辽宁振隆、帝王洁具信披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进行检查。
深圳一家券商资深保代告诉记者,“此次IPO核查具体工作是由证监会授权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承办的。首先审查保荐机构工作底稿,由后者在现场陪同一起检查,有问题就随时回答。应该是工作底稿就看出了端倪。”
辽宁振隆2014年4月22日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发行股份不超过267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10670万股,拟募集资金40500万元。
招股书披露,辽宁振隆是中国籽仁加工行业中的领军企业,主营业务为籽仁系列产品及其他干果、坚果类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主要原材料为南瓜籽等农产品及松籽等坚果类产品。其中,南瓜籽仁、松籽仁为公司的主要产品,2011年~2013年,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7.22%、70.68%和76.19%。
招股书称,根据海关信息网发布的重点商品企业排行榜信息,公司排在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百强榜第35位。
在负责辽宁振隆IPO的三大中介机构中,主承销商和保荐机构为信达证券,会计师事务所为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为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
中介或遭“连坐”
一家保荐机构负责人表示,“一旦上市主体IPO财务造假被坐实,中介机构要承担连带责任,其经手的全部项目都会面临暂停,拿不到批文。”
事实上,当前连锁反应已经出现。1月22日,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告诉记者,“我们经手的一个再融资项目,因有涉事中介参与,已受此事牵连而被紧急叫停。现在,上市公司还在犹豫要不要换中介机构。”
前述保荐机构负责人称,按证监会以往对中介机构推荐万福生科IPO过程中造假的处罚决定来看,若保荐机构未能勤勉尽责地履行法定职责,出具的保荐书存在虚假记载,监管层除了对公司主体进行罚款和相关资格暂停以外,相关责任人任职资格也将被撤销并处以罚款。
最新统计显示,除辽宁振隆外,信达证券还有多个首发和再融资项目在会。其中,首发项目3个,分别为四川台沃农业科技、成都佳发安泰科技、深圳市骏达光电,分别拟于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其中,成都佳发安泰科技已通过发审会审核,另两家分别处于已受理和已反馈阶段。
而在信达证券负责的非公开发行项目中,围海股份现已中止审查,宝鼎重工、北京科锐两家公司已获证监会反馈,而盈方微非公开发行则已获受理。
存货引发造假?
据前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辽宁振隆涉嫌IPO财务造假,主要与公司存货有关,而且情节比较严重。
上述深圳券商资深保代直言,“我们做项目给自己定了一条底线,就是农业股不碰,一些地区所在项目也会避而远之。总之是,防不胜防,还是不碰为妙。”
纵观IPO造假历史案例,农业股算得上“一枝独秀”,而此次事发的辽宁振隆亦主打特产销售。“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终端分散、现金交易,让核查真实性变得特别困难。”对此,该资深保代表示,“此外,农业类企业享受许多税收优惠,使虚增收入和利润的税务成本非常低。”
招股书显示,“近三年原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分别为89.34%、89.29%和91.38%,公司生产经营所用原材料成本对生产总成本的影响很大。”
对此,辽宁振隆表示,公司主要原材料为农产品,需根据季节集中采购,销售季节性明显,故公司资产结构呈现流动资产比重大、非流动资产比重相对较小的特点,主要是公司的存货及应收账款占资产比例较大。2011年~2013年,公司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例维持在65%以上。
招股书显示,公司在2011年~2013年的存货期末余额分别为2.09亿元、2.7亿元和2.99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43.84%、55.83%和56.42%,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5.75%、44.14%和39.42%。2012年末存货比2011年末增加6949.31万元,增幅为33.27%。2013年末存货比2012年末增加2088.66万元,增幅为7.50%。对此,辽宁振隆表示,主要由于公司销售量逐年增加,导致存货量不断增加。
此外,公司2011年~2013年享受的税收优惠分别为1452.36万元、1605.74万元和1640.56万元,占当年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为22.04%、22.02%和20.24%。
上述保荐机构负责人称,在存货造假的手段中,像“不报毁损,虚盈实亏”就是常用的一个手法。比如,在清查财产过程中发现毁损原材料时,企业应按照规定程序对毁损价值进行报批转销。但为了达到掩盖经营状况不景气的目的,企业就搞虚盈实亏,不列表呈报对年终财产清查中已经查明的毁损原材料,使其损失价值仍潜藏在原材料成本中。
(记者 张宪光)
……